1 总 则
1.0.1 为在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建设过程中,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将标准化理念贯穿于设计、生产、运输、施工安装、运营维护全过程,引导部品部件的标准化,促进技术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提升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建造水平,制定本《发展指南》。
1.0.2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体系是以建造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为目标的成套技术集成,涵盖结构、外围护、内装、设备与管线四大系统的系列部品部件及其集成技术。
1.0.3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发展应遵循适用、经济、绿色、安全、美观的原则,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体系应符合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和智能化应用的要求。
1.0.4 本《发展指南》以指导部品部件的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发展为核心内容,以模块化设计方法统领建筑系统集成,依托BIM技术、工程总承包模式促成一体化建造、信息化管理。
2.1一般规定
2.1.1 装配式建筑是由结构、外围护、内装、设备与管线四大系统组成,应用模数协调、模块组合的方法,通过部品部件的标准化接口和节点,采用适合的装配技术集成的建筑。
2.1.2 装配式建筑设计应采用全过程、各专业协同配合的方法。
2.1.3 标准化设计理念应贯穿装配式建筑建造的全过程。装配式居住建筑标准化设计应符合以下原则:
1 应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并与当地的产业资源和周围环境相协调。
2 在模数协调的基础上,应遵循少规格、多组合的原则,着重对部品部件进行标准化设计,提升生产模具的复用率,降低成本。
3 居住建筑应采用套型、核心筒等功能模块进行组合,实现标准化设计。
4 部品部件应采用标准化、通用化的接口技术,实现互换性。接口应具备调整公差、容错的功能。
2.2标准化设计
2.2.1 模数协调
1 装配式建筑的标滩化设计应采用模数协调的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模数协调标准》GB/T50002的有关规定。
2 功能空间宜采用界面定位法。
3 模数协调应利用模数数列调整建筑与部品部件的尺寸关系,部品部件定位可采用中心线定位法、界面定位法或中心线与界面定位法混合使用的方法。
2.2.2 模块与模块组合
1 装配式居住建筑设计应满足使用者多样化的居住需求,应采用模块和模块组合的设计方法。
2 模块由标准化的部品部件通过标准化的接口组成,应根据不同功能建立模块,并满足功能性和通用性的要求。
3 模块应进行精细化设计,应考虑系列化,同系列模块间应具备一定的逻辑及衍生关系,并预留统一的标准化接口。
4 住宅建筑的单元模块由套型模块和核心筒模块组成。
5 套型模块由起居室(厅)、卧室,门厅、餐厅、厨房、卫生间、收纳和阳台等功能模块组成,应根据使用需求提供适宜的空间优先尺寸。
6 核心筒模块主要由楼梯间、电梯井、前室、公共走道、候梯厅、设备管道井、加压送风井等功能组成,应根据使用需求进行标准化设计。
2.2.3 平面标准化
1 装配式居住建筑的平面应规整,合理控制楼栋的体形,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相关规定,并应符合国家工程建设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要求。
2 装配式居住建筑宜优先采用大开间、大进深的布置方式,提高空间使用的灵活性与可变性,满足住户对空间多样化的需求。
2.2.4 立面标准化
1 装配式建筑立面设计应体现工厂化生产、装配式施工和外围护结构简洁规整的特征。在标准化设计的基础上,实现立面形式的多样化。
2 可通过阳台、栏板、空调板、分隔墙等预制构件进行标准化设计,运用多样性组合的设计手法,体现出装配式居住建筑的简洁与变化,达到标准化设计与个性化的目的。
3 还可通过建筑体量、材质肌理、色彩、光影等变化,形成丰富多样的立面效果。
2.2.5 部品部件标准化
部品部件设计应符合标准化、通用化的原则,采用标准化接口,提高其互换性和通用性。部品部件的尺寸在设计、加工和安装过程中的关系应符合下列规定(图2.2.5)
1 部品部件的标志尺寸是指符合模数数列的规定,用以标注建筑物定 标志尺寸位线或基准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以及部品部件、有关设备安装基准面之间的的尺寸。
2 部品部件的制作尺寸是指制作部品部件所依据的设计尺寸。
3 部品部件的实际尺寸是指部品部件在生产制作后的实际测得尺寸。
2.2.6 标准化接口
1 接口的性能与其所在建筑中的位置有关,确定接口性能指标需综合考虑接口所连接的部品部件性能等。
2 接口形式可按多种方式分类,按连接类型,可分为点连接、线连接和面连接:按所连接部品部件的相互位置关系,可分为并列式和嵌套式:按连接强度,可分为固定(强连接可变(的连接)和自由(无连接)按连接技术于段,可分为精接式、填充式和固定式。
3 接口尺应考虑部品部件的制作公差,安装阶段的放线公差、安装公差,使用期间的形式公差等。
2.3 功能空间标准化
2.3.1 居住建筑功能空间的标准化设计应根据功能选择开间、进深、层高的优先尺寸。
优先尺寸为装配式居住建筑设计中考虑功能空间的适应性、部品部件生产工艺及材料规格、各系统尺寸协调关系等因素优先选用的尺寸,是从基本模数(1M)、扩大模数(如2M、3M……)和分模数(如M/2、M/5…...)数列中挑选出来通用性强的尺寸。
2.3.2 装配式住宅建筑的层高宜为3000mm、2900mm和2800mm。
2.3.3 起居室(厅)、卧室、餐厅功能空间水平方向宜优先采用扩大模数,可采用基本模数;竖向宜采用基本模数。
2.3.4 住宅楼梯间的优先尺寸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楼梯间开间及进深的轴线尺寸应采用扩大模数2M、3M的整数倍。
2 楼梯梯段宽度应采用基本模数1M的整数倍。
3 楼梯踏步的高度不应大于175mm,宽度不应小于260mm,各级踏步高度、宽度均应相同。
4 楼梯间轴线与楼梯间墙体内表面距离应为100mm。
5 建筑层高为2800mm、2900mm、3000mm时,双跑楼梯间的优先尺寸应根据表2.3.4-1选用。
6 建筑层高为2800mm、2900mm、3000mm时,单跑剪刀楼梯间优先尺寸应根据表2.3.4-2选用。
注:表中尺寸确定均考虑住宅楼梯梯段一边设置靠墙扶手。
7 建筑层高为2800mm、2900mm、3000mm时,单跑楼梯间优先尺寸应根据表2.3.4-3选用。
注:表中尺寸确定均考虑住宅楼梯梯段一边设置栏杆扶手。
2.3.5 电梯井道优先尺寸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住宅电梯宜采用载重800kg、1000kg、1050kg三类电梯。
2 电梯井道开间及进深的轴线尺寸应采用扩大模数2M、3M的整数倍。
3 电梯井道开间、进深优先尺寸应根据表2.3.5选用。
2.3.6 走道宽度净尺寸不应小于1200mm,优先尺寸宜为1200mm、1300mm、1400mm、1500mm。
2.3.7 电梯厅深度净尺寸不应小于1500mm,优先尺寸宜为1500mm、1600mm、1700mm、1800mm、240mm(三合一前室电梯厅)。
2.3.8 公共管井的净尺寸应根据设备管线布置需求确定,并宜采用1M的整数倍。
2.3.9 集成式厨房、集成式卫生间、收纳功能空间应与住宅套型设计紧密结合,并根据功能确定合理的尺寸,且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集成式厨房、集成式卫生间、收纳空间水平方向及竖向宜优先采用1M的整数倍,也可采用1M的整数倍及其与M/2的组合。
2 集成式厨房平面优先净尺寸可根据表2.3.9-1选用
注:括号内数值适用于无障碍厨房
3 集成式卫生间平面优先净尺寸可根据表2.3,9-2选用
注:1括号内数值适用于无障碍卫生间。
2 集成式卫生间内空间尺寸偏差为±5mm
4 独立式收纳空间平面优先净尺寸宜根据表2.3.9-3选用。
5 人墙式收纳空间平面优先净尺寸宜根据表2.3.9-4选用。
2.3.10 阳台平面优先净尺寸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阳台平面优先净尺寸宜为扩大模数2M、3M的整数倍,且阳台宽度优先尺寸宜与主体结构开间尺寸一致。
2 阳台平面优先净尺寸宜根据表2.3.10选用。
注:深度尺寸是指阳台挑出方向的净尺寸。
2.3.11 门厅平面优先净尺寸宜根据表2.3.11选用。
2.4系统集成
2.4.1 装配式居住建筑基于既定的性能目标,对结构、外围护、内装、设备与管线各系统进行统一协调,实现各系统间的最优化组合,使之达到整体效率、效益最大化,形成完善的建筑有机整体。
2.4.2 装配式居住建筑在设计阶段应进行技术策划,统筹规划设计、部品部件生产运输、施工安装和运营维护等,以保证装配式建造顺利实施。
2.4.3 一体化设计在工程项目的各个设计阶段,应充分考虑装配式建筑的设计流程特点及项目技术经济条件,对建筑、结构、机电设备及室内装修进行统一考虑,保证设计、生产、施工形成完整的体系,使各项技术体系得到协同和优化。以建筑专业协同各专业设计的主要内容为例,详见图2.4.3。
2.4.4 装配式居住建筑宜采用空间集约化设计、一体化集成、管线与结构分离等技术,进行各系统之间的集成。
3.1 一般规定
3.1.1 结构系统指预制构件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装配而成、以承受或传递荷载作用的整体。本《发展指南》适用于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框架结构及框架—剪力墙结构。
3.1.2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体系应涵盖以下内容:
1 建立结构构件系统,构件系统应遵循通用化和标准化原则,针对具体的建筑产品类型,配套完整的构件产品手册及技术指标说明。在一定范围内宜形成系列化标准构件库。
2 形成构件连接和接口的成套技术,包括构件与构件、构件与部品等。连接技术应遵循安全可靠、适用明确、配套完整、操作简便等原则,针对具体的建筑产品类型,建立完整的标准和标准设计体系,发展相关配套产品。
3 建立与结构系统相匹配的设计方法,提出与结构体系相适宜的性能目标和技术要求,结构计算模型应与结构整体、构件及其连接的实际受力特征相符合。
4 形成预制构件生产成套技术及产品标准,包括生产工艺、模具、质量标准和管理系统、存放和运输、成品保护等。
5 形成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成套施工技术,包括安装工艺和工序、配套设备设施和机具、质量控制措施、检验验收方法等。
3.1.3 结构布置应与建筑功能空间相互协调,宜满足建筑功能空间组合的灵活可变性要求,宜采用大开间、大进深的布置方案。预制构件应与外围护、内装、设备与管线系统的部品部件之间进行协调。
3.1.4 预制混凝土构件宜符合下列要求:
1 宜采用高性能混凝土、高强度钢筋,提倡采用预应力技术。
2 在运输、吊装能力范围内构件规格尺寸宜大型化。
3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宜采用成型钢筋,钢筋的定位宜标准化,钢筋的间距宜优先采用1M的整数倍,也可采用1M的整数倍及其与M/2的组合。
4 截面尺寸宜选用本章第3.2节的优先尺寸,应与周边部品部件进行尺寸协调,同时应考虑生产运输和施工安装的可行性。
3.1.5 预制构件之间的连接技术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应符合结构整体性能目标要求,连接做法应简单、易操作。
2 连接用配套产品应系列化、通用化。
3 连接技术应配套施工工艺。
4 当预制混凝土构件之间采用后浇混凝土连接时,后浇混凝土部分的宽度尺寸宜与施工模板尺寸相协调。
3.1.6 预制构件及连接采用的定型产品,宜采用经过认证的产品,并按照产品的企业标准或使用说明书应用。
标签:
本文链接:/guifan/3023.html
版权声明:站内所有文章皆来自网络转载,只供模板演示使用,并无任何其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