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
Technical standard for inspection of building structure
GB/T 50344-2019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施行日期:2 0 2 0 年 6 月 1 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
2019年 第311号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的公告
现批准《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T 50344-2019,自2020年6月1日起实施。原《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GB/T 50344-2004同时废止。
本标准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户网站(www.mohurd.gov.cn)公开,并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9年11月22日
前言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5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14)189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订了本标准。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和符号;3.基本规定;4.混凝土结构;5.砌体结构;6.钢结构;7.钢管混凝土结构和钢-混凝土组合结构;8.木结构;9.既有轻型围护结构。
本标准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
1.明确区分了结构工程质量与既有结构性能的检测和评定;2.将结构工程材料强度、材料性能和构件检测结论的合格评定改为符合性判定;3.增加了混凝土长期性能、耐久性能和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检测和符合性判定;4.增加了砌体强度标准值、砌筑块材性能和强度等级的检测和符合性判定;5.增加了钢结构节点、稳定性、低温冷脆、累积损伤和钢-混 凝土组合结构的专项检测;6.规定了结构工程能力评定的规则和方法,改善了既有结构性能的评定;7.增加了结构抗倒塌能力和抵抗偶然作用能力的评定;8.提出了基于可靠指标的构件承载力分项系数的评定方法;9.规定了混凝土悬挑构件、抗冲切构件和压弯剪构件承载力模型的调整措施;10.增加了既有结构适用性评定方法;11.增加了既有结构剩余使用年数推定方法;12.增加了轻型围护结构的评定;13.提出了基于可靠指标确定荷载分项系数的方法。
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30号;邮编:100013)。
本标准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编单位: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河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重庆市建筑科学研究院
清华大学
山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陕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寒地建筑科学研究院
北京三茂建筑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总站
北京筑福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廊坊市阳光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云南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
北京市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监督总站
国家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邸小坛 陶里 赵士永 林文修 王元清 李文岭 吴体 曾兵 王淑丽 徐教宇 纪鹏远 赵有山 田欣 孟玉洁 唐钷 崔古月 侯汝欣 吴晓广 崔士起 顾瑞南 孙彬 吴学利 高小旺 韩春雷 路彦兴 李乃平 杨涛 郭忠凯 马军 杨旭东 袁海军 徐骋 肖承波 丁胜 仇新刚 佟喜宇
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任庆英 张元勃 苗启松 杨学兵 文恒武 由世岐 张鑫 李杰成 杨晓毅 杨威 顾渭建
1 总则
1.0.1 为了统一建筑结构检测和评定方法,做到技术先进、数据可靠、评定科学,制定本标准。
▼ 展开条文说明
1.0.2 本标准适用于建筑结构的检测和建筑结构的评定。
▼ 展开条文说明
1.0.3 文物建筑和受到特殊腐蚀性物质影响的结构或构件可按本标准的规定进行检测。
▼ 展开条文说明
1.0.4 建筑结构的检测和评定,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 展开条文说明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1.1 建筑结构检测 inspection of building structure
为评定建筑结构工程的质量或鉴定既有建筑结构的性能等所实施的检测工作。
2.1.2 检测批 inspection lot
检测项目相同、质量要求和生产工艺等基本相同,由一定数量构件等构成的检测对象。
2.1.3 抽样检测 sampling inspection
从检测批中抽取样本,通过对样本的测试确定检测批质量的检测方法。
2.1.4 测区 testing zone
按检测方法要求布置的,有一个或若干个测点的区域。
2.1.5 测点 testing point
在测区内,取得检测数据的检测点。
2.1.6 非破损检测方法 method of non-destructive test
在检测过程中,对结构既有性能没有影响的检测方法。
2.1.7 局部破损检测方法 method of part-destructive test
在检测过程中,对结构既有性能有局部和暂时的影响,但可修复的检测方法。
2.1.8 回弹法 rebound method
通过测定回弹值及有关参数检测材料抗压强度和强度均质性的方法。
2.1.9 超声回弹综合法 ultrasonic-rebound combined method
通过测定混凝土的超声波声速值和回弹值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方法。
2.1.10 钻芯法 drilled core method
通过从结构或构件中钻取圆柱状试件检测材料强度的方法。
2.1.11 超声法 ultrasonic method
通过测定超声脉冲波的有关声学参数检测非金属材料缺陷和抗压强度的方法。
2.1.12 后装拨出法 post-install pull-out method
在已硬化的混凝土表层安装拔出仪进行拔出力的测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方法。
2.1.13 贯入法 penetration method
通过测定钢钉贯入深度值检测构件材料强度的方法。
2.1.14 原位轴压法 the method of axial compression in situ on brick wall
用原位压力机在砖墙体上进行抗压测试,检测砌体抗压强度的方法。
2.1.15 扁式液压顶法 the method of flat jack
用扁式液压千斤顶在砖墙上进行抗压测试,检测砖墙压应力、弹性模量、抗压强度的方法。
2.1.16 原位单剪法 the method of single shear
在砖墙上沿单个水平灰缝进行抗剪测试,检测砖墙抗剪强度的方法。
2.1.17 双剪法 the method of double shear
在砖墙上对单块顺砖进行双面抗剪测试,检测砖墙抗剪强度的方法。
2.1.18 点荷法 the method of point load
在砂浆片大面上施加点荷载推定砌筑砂浆抗压强度的方法。
2.1.19 砂浆片局压法 the method of local compression on mortar flake
采用局压仪对砂浆片试件进行局部抗压测试,根据局部抗压荷载值推定砌筑砂浆抗压强度的方法;也可称为择压法。
2.1.20 筒压法 the method of column
将取样砂浆破碎、烘干并筛分成一定级配要求的颗粒,装入承压筒并施加筒压荷载后,测定其破碎程度,用筒压比来检测砌筑砂浆抗压强度的方法。
2.1.21 超声波探伤 ultrasonic inspection
采用超声波探伤仪检测金属材料或焊缝缺陷的方法。
2.1.22 射线探伤 radiographic inspection
用X射线或γ射线透照钢工件,从荧光屏或所得底片上检测钢材或焊缝缺陷的方法。
2.1.23 磁粉探伤 magnetic partide inspection
根据磁粉在试件表面所形成的磁痕检测钢材表面和近表面裂纹等缺陷的方法。
2.1.24 渗透探伤 penetrant inspection
用渗透剂检测材料表面裂纹的方法。
2.1.25 标高 normal height
建筑物某一确定位置相对于±0.000的垂直高度。
2.1.26 轴线位移 displacement of axies
结构或构件轴线实际位置与设计要求的偏差,也可称为轴线偏差。
2.1.27 垂直度 degree of gravity vertical
在规定高度范围内,构件表面偏离重力线的程度。
2.1.28 平整度 degree of plainness
结构构件表面凹凸的程度。
2.1.29 尺寸偏差 dimensional errors
实际几何尺寸与设计几何尺寸之间的差值。
2.1.30 挠度 deflection
在荷载等作用下,结构构件轴线或中性面上某点由挠曲引起垂直于原轴线或中性面方向上的线位移。
2.1.31 变形 deformation
作用引起的结构或构件中两点间的相对位移。
2.1.32 蜂窝 honey comb
构件的混凝土表面因缺浆而形成的石子外露、疏松等缺陷。
2.1.33 麻面 pockmark
混凝土表面因缺浆而呈现麻点、凹坑和气泡等缺陷。
2.1.34 孔洞 cavitation
混凝土中超过钢筋保护层厚度的孔穴。
2.1.35 露筋 reveal of reinforcement
构件内的钢筋未被混凝土包裹而外露的缺陷。
2.1.36 龟裂 map cracking
构件表面呈现的网状裂缝。
2.1.37 裂缝 crack
从建筑结构构件表面伸入构件内的缝隙。
2.1.38 疏松 loose
混凝土中局部不密实的缺陷。
2.1.39 混凝土夹渣 concrete slag inclusion
混凝土中夹有杂物且深度超过保护层厚度的缺陷。
2.1.40 焊缝夹渣 weld slag inclusion
焊接后残留在焊缝中的熔渣。
2.1.41 焊缝缺陷 weld defects
焊缝中的裂纹、夹渣、气孔等。
2.1.42 腐蚀 corrosion
建筑构件直接与环境介质接触而产生物理和化学的变化,导致材料的劣化。
2.1.43 锈蚀 rust
金属材料由于水分和氧气等的电化学作用而产生的腐蚀现象。
2.1.44 损伤 damage
由于荷载、环境侵蚀、灾害和人为因素等造成的构件非正常的位移、变形、开裂以及材料的破损和劣化等。
2.1.45 均值 mean
随机变量取值的平均水平,本标准中也称之为0.5分位值。
2.1.46 方差 variance
随机变量取值与其均值之差的二次方的平均值。
2.1.47 标准差 standard deviation
随机变量方差的正平方根。
2.1.48 样本均值 sample mean
样本X1,…,XN的算术平均值。
2.1.49 样本方差 sample variance
样本分量与样本均值之差的平方和为分子,分母为样本容量减1。
2.1.50 样本标准差 sample standard deviation
样本方差的正平方根。
2.1.51 样本 sample
按一定程序从总体(检测批)中抽取的一组(一个或多个)个体。
2.1.52 个体 item
可以单独取得一个检验或检测数据代表值的区域或构件。
2.1.53 样本容量 sample size
样本中所包含的个体的数目。
2.1.54 标准值 characteristic value
随机变量具有95%保证率的特征值,本标准也称之为分布函数0.05分位值。
2.2 符号
2.2.1 材料强度
f1——砌筑块材强度;
f1,m一一砌筑块材抗压强度样本均值;
fcu,e——混凝土强度的推定值;
fcor——芯样试件换算抗压强度。
2.2.2 统计参数
m——样本均值;
s——样本标准差;
μ——均值或检测批均值;
σ——检测批标准差。
2.2.3 计算参数
△——修正量;
η——修正系数。
2.2.4 可靠指标
βR——构件承载力的可靠指标;
βS——作用效应的可靠指标。
2.2.5 变异系数
δR——构件承载力的变异系数;
δS——作用效应的名义变异系数。
2.2.6 分项系数
γF——作用的综合分项系数;
γR——构件承载力的分项系数。
3 基本规定
3.1 建筑结构检测分类
3.1.1 建筑结构的检测应分为结构工程质量的检测和既有结构性能的检测。
▼ 展开条文说明
3.1.2 遇有下列情况时,应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结构工程质量的检测:
1 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定的检测;
2 结构工程送样检验的数量不足或有关检验资料缺失;
3 施工质量送样检验或有关方自检的结果未达到设计要求;
4 对施工质量有怀疑或争议;
5 发生质量或安全事故;
6 工程质量保险要求实施的检测;
7 对既有建筑结构的工程质量有怀疑或争议;
8 未按规定进行施工质量验收的结构。
▼ 展开条文说明
3.1.3 结构工程质量的检测应进行检测结论的符合性判定。
▼ 展开条文说明
3.1.4 既有建筑需要进行下列评定或鉴定时,应进行既有结构性能的检测:
1 建筑结构可靠性评定;
2 建筑的安全性和抗震鉴定;
3 建筑大修前的评定;
4 建筑改变用途、改造、加层或扩建前的评定;
5 建筑结构达到设计使用年限要继续使用的评定;
6 受到自然灾害、环境侵蚀等影响建筑的评定;
7 发现紧急情况或有特殊问题的评定。
▼ 展开条文说明
3.1.5 既有结构性能的检测应为结构的评定提供真实、可靠、有效的数据和检测结论。
▼ 展开条文说明
3.1.6 受到外部人为因素影响的结构,可采取结构工程质量检测和既有结构性能检测相结合的方式。
▼ 展开条文说明
3.2 检测工作基本要求
3.2.1 建筑结构检测前应进行现场调查和资料调查。
▼ 展开条文说明
3.2.2 现场调查和资料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1 收集被检测结构的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竣工图或设计施工图、施工质量验收记录等资料;
2 收集建筑结构使用期间的维修、检测、评定、加固和改造等资料;
3 调查被检测建筑结构缺陷、损伤、维修和加固等实际状况;
4 调查被检测建筑结构环境、用途或荷载等的实际状况;
5 向有关人员调查委托检测的原因以及资料调查和现场调查未能显现的问题。
▼ 展开条文说明
3.2.3 应在现场调查和资料调查的基础上编制建筑结构检测方案,建筑结构检测方案应征求委托方的意见。
3.2.4 建筑结构的检测方案宜包括下列主要技术内容:
1 工程概况或结构概况;
2 检测目的或委托方的检测要求;
3 检测依据;
4 检测项目、选用的检测方法和检测的数量;
5 检测人员和仪器设备;
6 检测工作进度计划;
7 所需要的配合工作;
8 检测中的安全措施和环保措施。
▼ 展开条文说明
3.2.5 建筑结构检测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仪器设备的精度应满足检测项目的要求;
2 检测时仪器设备应在检定或校准周期内,并应处于正常状态。
▼ 展开条文说明
3.2.6 建筑结构检测的原始记录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原始记录应记录在专用记录纸上,并应信息完整、字迹清晰;
2 原始记录的笔误应进行杠改;
3 当采用热敏输出记录时,宜附有原件的复印件;
4 原始记录应由检测和记录等人员签字。
▼ 展开条文说明
3.2.7 建筑结构检测现场取样的试件或试样应予以标识并妥善保存。
▼ 展开条文说明
3.2.8 当发现检测数据数量不足或检测数据出现异常时,应补充检测或重新检测。
3.2.9 局部破损检测方法宜选择结构构件受力较小的部位;建筑结构现场检测工作结束后,应及时修补因检测造成的结构或构件的局部损伤。
▼ 展开条文说明
3.2.10 对文物建筑和受到保护的建筑进行检测时,应避免对结构造成损伤。
▼ 展开条文说明
3.2.11 建筑结构检测数据计算分析工作完成后应及时提出检测报告。
▼ 展开条文说明
3.2.12 结构工程质量的检测报告应做出所检测项目与设计文件要求的符合性判定。既有结构性能的检测报告应给出所检测项目的检测结论。
▼ 展开条文说明
3.2.13 建筑结构检测报告应结论准确、用词规范、文字简练,对于当事方容易混淆的术语和概念可书面进行解释。
▼ 展开条文说明
Q.3 动力系数试验
Q.3.1 试验前应分析确定导流管出风口的风速与受荷拉接板质量之间的关系。
▼ 展开条文说明
Q.3.2 试验宜缓慢提升风速,直至达到预定的风速。
▼ 展开条文说明
Q.3.3 待拉接板的振动平稳后,应校对导流管出风口处的风速、拉接板处的风速和拉接板的位移。
Q.3.4 轻质围护结构面层在瞬时风作用下动力系数的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拉接板动态位移的振幅应在导流管出风口完全封闭后立即进行测试,且应取得前5个最大振幅;
2 恢复导流管出风口的风速,拉接板的静态位移应待拉接板的振动稳定后测定;
3 第1款和第2款的试验过程应重复3次~5次。
▼ 展开条文说明
Q.3.5 轻型围护结构面层动力系数试验参数的分析宜符合下列规定:
1 拉接板振动平稳后位移的平均值宜作为静态位移的代表值;
2 每次封闭导流管出风口测试拉接板的前3个振幅的平均值可作为该次测试动态位移的测试值;
3 瞬时风作用下3次动态位移测试值的平均值可作为动态位移的代表值。
▼ 展开条文说明
Q.3.6 试验得到的动态位移代表值与静态位移代表值的比值可作为轻型围护结构面层在瞬时风作用下动力系数的试验值。
▼ 展开条文说明
本标准用词说明
1 为了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 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引用标准名录
1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
2 《木结构设计标准》GB 50005
3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
4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
5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
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
7 《钢结构设计标准》GB 50017
8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 50023
9 《建筑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 50068
10 《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 50081
11 《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 50082
12 《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T 50107
13 《砌体基本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 50129
14 《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 50144
15 《混凝土结构试验方法标准》GB/T 50152
16 《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 50153
17 《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3
18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
19 《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5
20 《木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6
21 《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 50292
22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0300
23 《砌体工程现场检测技术标准》GB/T 50315
24 《木结构试验方法标准》GB/T 50329
25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标准》GB/T 50476
26 《钢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GB/T 50621
27 《钢管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628
28 《胶合木结构技术规范》GB/T 50708
29 《混凝土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GB/T 50784
30 《建筑与桥梁结构监测技术规范》GB 50982
31 《高耸与复杂钢结构检测与鉴定标准》GB 51008
32 《多高层木结构建筑技术标准》GB/T 51226
33 《装配式木结构建筑技术标准》GB/T 51233
34 《钢的成品化学成分允许偏差》GB/T 222
35 《金属材料拉伸试验 第1部分:室温试验方法》GB/T 228.1
36 《金属材料 夏比摆锤冲击试验方法》GB/T 229
37 《金属材料 弯曲试验方法》GB/T 232
38 《钢结构用高强度大六角头螺栓、大六角螺母、垫圈技术条件》GB/T 1231
39 《木材抗弯强度试验方法》GB/T 1936.1
40 《砌墙砖试验方法》GB/T 2542
41 《焊接接头弯曲试验方法》GB/T 2653
42 《焊接接头冲击试验方法》GB/T 2650
43 《焊接接头拉伸试验方法》GB/T 2651
44 《紧固件机械性能 螺栓、螺钉和螺柱》GB/T 3098.1
45 《紧固件机械性能 螺母》GB/T 3098.2
46 《钢结构用扭剪型高强度螺栓连接副》GB/T 3632
47 《混凝土砌块和砖试验方法》GB/T 4111
48 《数据的统计处理和解释 正态样本离群值的判断和处理》GB/T 4883
49 《厚度方向性能钢板》GB/T 5313
50 《化学试剂 电位滴定法通则》GB/T 9725
51 《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测量方法》GB 10071
52 《焊缝无损检测 超声检测 技术、检测等级和评定》GB/T 11345
53 《钢网架螺栓球节点用高强度螺栓》GB/T 16939
54 《结构用集成材》GB/T 26899
55 《钢筋混凝土用钢材试验方法》GB/T 28900
56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1
57 《空间网格结构技术规程》JGJ 7
58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
59 《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 23
60 《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 52
61 《建筑砂浆基本性能试验方法标准》JGJ/T 70
62 《钢结构高强度螺栓连接技术规程》JGJ 82
63 《贯入法检测砌筑砂浆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 136
64 《混凝土中钢筋检测技术标准》JGJ/T 152
65 《钢结构超声波探伤及质量分级法》JG/T 203
66 《后锚固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 208
67 《高强混凝土强度检测技术规程》JGJ/T 294
68 《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 317
69 《混凝土中氯离子含量检测技术规程》JGJ/T 322
70 《钻芯法检测砌体抗剪强度及砌筑砂浆强度技术规程》JGJ/T 368
71 《非烧结砖砌体现场检测技术规程》JGJ/T 371
72 《拉脱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 378
73 《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JGJ/T 384
74 《冲击回波法检测混凝土缺陷技术规程》JGJ/T 411
75 《地面三维激光扫描作业技术规程》CH/Z 3017
76 《里氏硬度计检定规程》JJG 747
77 《钻孔应变法测量残余应力的标准测试方法》SL 499
78 《铁路桥梁钢结构设计规范》TB 10091
79 《金属材料 顶锻试验方法》YB/T 5293
80 《钢网架螺栓球节点》JG/T 10
81 《钢网架焊接空心球节点》JG/T 11
标签:
本文链接:/guifan/4426.html
版权声明:站内所有文章皆来自网络转载,只供模板演示使用,并无任何其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