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文库 - 专注工程资料收集分享!

钢结构防火涂料GB14907-2018

 前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钢结构防火涂料 Fire resistive coating for steel structure GB 14907—2018 代替GB 14907—2002 2018-11-19发布  2019-06-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本标准的5.1.5、5.2和第7章为强制性的,其余为推荐性的。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 14907—2002《钢结构防火涂料》。     本标准与GB 14907—2002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增加了截面系数术语及定义(见3.2);     ——修改了产品的分类和型号(见第4章;2002年版的第4章);     ——修改了产品的一般要求(见5.1;2002年版的5.1);     ——增加了隔热效率偏差要求和试验方法(见5.2、6.4.7);     ——增加了pH值要求和试验方法(见5.2、6.4.8);     ——修改了耐水性、耐冷热循环性、耐曝热性、耐湿热性、耐冻融循环性、耐酸性、耐碱性、耐盐雾腐蚀性、耐火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见5.2、6.4.9、6.4.10、6.4.11、6.4.12、6.4.13、6.4.14、6.4.15、6.4.16、6.5;2002年版的5.2、6.4.8、6.4.9、6.4.10、6.4.11、6.4.12、6.4.13、6.4.14、6.4.15、6.5);     ——修改了理化性能试件的制备(见6.3;2002年版的6.3);     ——增加了耐紫外线辐照性要求和试验方法(见5.2、6.4.17);     ——删除了附加耐火性能(见2002年版的6.6);     ——修改了检验规则(见第7章;2002年版的第7章);     ——增加了钢结构防火涂料隔热效率试验(见附录A);     ——修改了钢结构防火涂料耐火试验加载量计算(见附录B;2002年版的附录A);     ——删除了钢结构防火涂料腐蚀性的评定(见2002年版的附录B)。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公安部消防产品合格评定中心、四川天府防火材料有限公司、杭州西子防火材料有限公司、江苏兰陵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北京金隅涂料有限责任公司、北京茂源防火材料厂、厦门市大平工贸有限公司、昆山市宁华防火材料有限公司、广州督江防火材料有限公司、江苏海龙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风、东靖飞、孟志、聂涛、程道彬、覃文清、濮爱萍、周晓勇、张才、姚建军、徐晓奕。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 14907—1994、GB 14907—2002。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钢结构防火涂料的术语和定义、分类和型号、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建(构)筑物钢结构表面使用的各类钢结构防火涂料。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 706—2016  热轧型钢     GB/T 1728—1979  漆膜、腻子膜干燥时间测定法     GB/T 3186—2006  色漆、清漆和色漆与清漆用原材料  取样     GB/T 6388  运输包装收发货标志     GB/T 9779—2015  复层建筑涂料     GB/T 9978.1—2008  建筑构件耐火试验方法  第1部分:通用要求     GB/T 9978.6  建筑构件耐火试验方法  第6部分:梁的特殊要求     GB/T 11263—2017  热轧H型钢和剖分T型钢     GB/T 14522—2008  机械工业产品用塑料、涂料、橡胶材料人工气候老化试验方法  荧光紫外灯     GB 15930—2007  建筑通风和排烟系统用防火阀门     GB 50017—2003  钢结构设计规范     GA/T 714—2007  构件用防火保护材料快速升温耐火试验方法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钢结构防火涂料  fire resistive coating for steel structure     施涂于建(构)筑物钢结构表面,能形成耐火隔热保护层以提高钢结构耐火极限的涂料。 3.2     截面系数  section factor     无保护钢构件每单位长度外表面面积与单位长度对应体积的比值。

4分类和型号

4.1 分类

4.1.1 按火灾防护对象分为:
    a)普通钢结构防火涂料:用于普通工业与民用建(构)筑物钢结构表面的防火涂料;     b)特种钢结构防火涂料:用于特殊建(构)筑物(如石油化工设施、变配电站等)钢结构表面的防火涂料。 4.1.2 按使用场所分为:     a)室内钢结构防火涂料:用于建筑物室内或隐蔽工程的钢结构表面的防火涂料;     b)室外钢结构防火涂料:用于建筑物室外或露天工程的钢结构表面的防火涂料。 4.1.3 按分散介质分为:     a)水基性钢结构防火涂料:以水作为分散介质的钢结构防火涂料;     b)溶剂性钢结构防火涂料:以有机溶剂作为分散介质的钢结构防火涂料。 4.1.4 按防火机理分为:     a)膨胀型钢结构防火涂料:涂层在高温时膨胀发泡,形成耐火隔热保护层的钢结构防火涂料;     b)非膨胀型钢结构防火涂料:涂层在高温时不膨胀发泡,其自身成为耐火隔热保护层的钢结构防火涂料。

4.2 耐火性能分级

4.2.1 钢结构防火涂料的耐火极限分为:0.50 h、1.00 h、1.50 h、2.00 h、2.50 h和3.00 h。 4.2.2 钢结构防火涂料耐火性能分级代号见表1。 表1 耐火性能分级代号 1'>《钢结构防火涂料》GB14907-2018

7.3 判定规则

7.3.1 出厂检验判定     出厂检验的常规项目全部符合要求时判该批产品合格;常规项目发现有不合格的,判该批产品不合格。抽检项目全部合格的,产品可正常出厂;抽检项目有不合格的,允许对不合格项进行加倍复验,复验合格的,产品可继续生产销售;复验仍不合格的,产品停产整改。 7.3.2 型式检验判定     型式检验项目全部符合要求时,判该产品合格。有缺陷时的合格判定规则如下,检验结论中需注明缺陷类别和数量:     a)A=0;     b)B≤2;     c)B+C≤3。

8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8.1 产品标志应包含产品名称、型号规格、执行标准、商标(适用时)、制造商、生产厂、生产地址、生产日期或生产批号、出厂日期、贮存期等。 8.2 产品包装运输的相关标志应符合GB/T 191及GB/T 6388的规定,包装内应附产品合格证和产品使用说明书。 8.3 产品说明书中应明示产品的涂覆量、施工工艺[包括钢基材的处理要求、防锈底漆(适用时)、加固措施(适用时)、面漆(适用时)]及警示等。 8.4 产品运输时应防止雨淋,曝晒、装卸时应轻拿轻放,并应遵守运输部门的有关规定。 8.5 产品应贮存在干燥、通风、防止日光直接照射的场所。

 附录A(规范性附录)钢结构防火涂料隔热效率试验

A.1 试件     本试验所采用的试件为6.4.7中提及的“基准隔热效率测试”用试件和“标准隔热效率测试”用试件,以及6.4.9.2、6.4.10.2、6.4.11.2、6.4.12.2、6.4.13.2、6.4.14.2、6.4.15.2、6.4.16.2、6.4.17.2中提及的大试件。 A.2 试验装置     试验装置应至少包括水平燃烧试验炉、热电偶、炉压测量探头等。试验炉开口尺寸不应小于1000mm×1000mm,其内衬材料应采用耐高温隔热材料(密度应小于1000kg/m³,厚度不小于50mm)。试验炉可采用液体或气体燃料,炉内的温度及压力能得到有效的监视和控制。热电偶(丝径不小于0.5mm)、炉压测量探头等应符合GB/T 9978.1—2008中5.5的相关规定。 A.3 试验程序 A.3.1 组批     按试验炉开口尺寸大小的不同,在满足A.3.2规定的安装条件下,可一次试验一块或多块试件。 A.3.2 安装     试件涂覆面向下水平安装在试验炉上,涂覆面应与试验炉炉盖下表面基本平齐,试件的背火表面覆盖一层名义厚度为50mm、体积密度为128kg/m³ 的干燥硅酸铝纤维毯。试件的受火尺寸不应小于450mm×450mm,其边缘与炉膛内壁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250mm。当多块试件同时进行试验时,相邻试件边缘之间的间距不应大于500 mm。试件的周边与安装框架之间的间隙处应填塞硅酸铝纤维棉。 A.3.3 试验条件     试验炉内温度及压力应符合GB/T 9978.1—2008中6.1和6.2的相关规定。 A.3.4 温度测量 A.3.4.1 试验炉内温度     在试验炉内距离每块试件下表面100mm 处的水平面上至少应布置1支炉内热电偶,热电偶与炉膛内壁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300mm,热电偶的总数量不应少于4支。 A.3.4.2 试件背火面温度     每块试件的背火面温度采用2支热电偶进行测量,其中1支位于试件背火表面中心,另1支位于试件背火表面中心线上距中心125mm 处。热电偶与试件背火面的固定方式应符合GB/T 9978.1—2008的相关规定。 A.4 试验结果     试件的隔热效率以试件背火面平均温度达到500℃时的试验时间来表示,单位为分钟(min)。 A.5 隔热效率偏差     钢结构防火涂料的隔热效率偏差采用式(A.1)计算: η =(T标 - T0)/ T0 ×100% ……………………………(A.1) 式中: η ——隔热效率偏差,%; T0 ——基准隔热效率,单位为分钟(min); T——标准隔热效率,单位为分钟(min)。 A.6 隔热效率衰减量     钢结构防火涂料的隔热效率衰减量采用式(A.2)计算: θ =(T0 -T)/ T0 ×100% …………………………(A.2) 式中: θ ——隔热效率衰减量,%; T0 ——基准隔热效率,单位为分钟(min); T ——耐久性试验后大试件的隔热效率,单位为分钟(min)。 注:当T ≥T0 时,表示试件的隔热效率无衰减。

 附录B(规范性附录)钢结构防火涂料耐火试验加载量计算

B.1 已知条件     钢梁为Q235钢材,抗弯强度为f(N/mm²)。钢梁安装方式为水平简支,计算跨度为L0(mm)、受压翼缘宽度为b1(mm)、翼缘厚度为t1(mm)、腹板厚度为d(mm)、截面高度h(mm)、截面回转半径为iy(mm)、截面模量为Wx(mm³)、强度折减系数为k、屈服强度为fy(N/mm²)、自重为g(N/m)。标准盖板自重经称量为q0(N/m)。 B.2 均布荷载计算     钢梁受载后其截面上实际产生的最大弯矩Mmax采用式(B.1)计算: Mmax =(1/8)qmaxL0² ……………………………(B.1)     按GB 50017—2003中4.1规定,钢梁截面上的设计弯矩Mx应符合式(B.2)的要求。 M/(γxWx)≤ kf ………………………………(B.2)       式中,对于工字形截面γx=1.05,当梁受压翼缘自由外伸宽度与其厚度之比大于而不超过时,γx=1.0。     由式(B.2),钢梁截面上的设计弯矩极限值M极限应采用式(B.3)计算: M极限 = kγxWxf ………………………………(B.3)     依据6.5.5的规定,Mmax=M极限×60%,由式(B.1)和式(B.3)推出均布荷载qmax: qmax =4.8kγxWxf / L0² ……………………………(B.4) B.3 稳定性验证 B.3.1 验证原则     按GB 50017—2003中4.2.1规定,若L0/b1>13,则应计算梁的整体稳定性。 B.3.2 稳定系数的计算     按GB 50017—2003中B.5规定,对于均匀弯曲的受弯构件:     (1)当λy<时,对于双轴对称的工字形截面(含H型钢),其稳定系数φb可按式(B.5)计算。 式中: λ= L/ iy。     (2)当λy<时,其稳定系数φb应按GB 50017—2003中B.1和B.2的规定进行计算,并且当计算所得的φb>0.6时,应采用式(B.6)对其进行修正计算。 φ'= 1.07 - 0.282 / φb ……………………………(B.6) B.3.3 验证条件     按GB 50017—2003中4.2.2规定,在处于整体稳定的条件下,钢梁截面上的最大弯矩Mmax应符合式(B.7)的要求。 Mmax ≤ kfφbWx ………………………………(B.7)     当稳定系数经过修正后,应采用φb'代替式(B.7)中的φb。     若不符合以上验证条件,应按GB 50017—2003中4.2规定,以梁的整体稳定性计算均布荷载qmaxB.4 加载量计算     依据6.5.5的规定,试件的实际加载量F采用式(B.8)计算: F =(qmax - g - q0)L0 ………………………………(B.8)     示例1:     已知:试验基材为GB/T 11263—2017规定的HN400×200热轧H型钢,f=215 N/mm²、L0=4200mm、b1=200mm、t1=13mm、d=8mm、h=400mm、iy=45.4mm、Wx=1190000mm³、k=0.9、fy=235N/mm²、g=646.8N/m,所用标准盖板自重经称量q0=573.3N/m。求钢梁的实际加载量F。     计算程序如下:     (1)均布荷载计算:     由于梁受压翼缘自由外伸宽度与其厚度之比为,而,所以γx=1.05。由式(B.4)得: qmax = 4.8kγxWxf / L0²=4.8×0.9×1.05×1190000×215/4200² = 65.790kN/m     (2)稳定性验证:     因L0/b1=4200/200=21>13,应计算梁的整体稳定性。     λy=L0/iy=4200/45.4=92.51<=120,由式(B.5)得:
         由式(B.1)得:     Mmax =(1/8)qmaxL0² =(1/8)×65.790×4200²=145067N·m     而,kfφbWx=0.9×215×0.88×1190000=202633N·m     所以,Mmax<>bWx,满足稳定性要求。     (3)加载量计算:     由式(B.8)得:     F =(qmax - g - q0)L0=(65790-646.8-573.3)×4.2=271kN     示例2:     已知:试验基材为GB/T 706—2016规定的36b热轧工字钢,f=215N/mm²、L0 =4200mm、b1 =138mm、t1 =15.8mm、d=12.0mm、h=360mm、iy=26.4mm、Wx=919000mm³、k=0.9、fy=235N/mm²、g=643.8N/m,所用标准盖板自重经称量q0=573.3N/m。求钢梁的实际加载量F。     计算程序如下:     (1)均布荷载计算:    由于梁受压翼缘自由外伸宽度与其厚度之比为,而,所以γx=1.05。由式(B.4)得: qmax = 4.8kγxWxf / L0²=4.8×0.9×1.05×919000×215/4200² = 50.808kN/m     (2)稳定性验证:     因L0/b1=4200/138=30>13,应计算梁的整体稳定性。     λy=L0/iy=4200/26.4=159.09>=120,按GB 50017—2003中B.2的规定计算梁的整体稳定系数:     查表(见GB 50017—2003中表B.2),当L0=4000mm和L0=5000mm时,其对应稳定性系数分别为0.93和0.73。采用线性插值法计算,当L0=4200mm时,梁的稳定性系数φb=0.89>0.6,按式(B.6)对其进行修正:     φb'=1.07-0.282/φb=1.07-0.282/0.89=0.75     由式(B.1)得:     Mmax =(1/8)qmaxL0² =(1/8)×50.808×4200²=112032N·m     而,kfφb'Wx=0.9×215×0.75×919000=133370N·m     所以,Mmax<>b'Wx,满足稳定性要求。     (3)加载量计算:     由式(B.8)得:     F =(qmax - g - q0)L0=(50808-643.8-573.3)×4.2=208kN

本文链接:/guifan/4238.html

版权声明:站内所有文章皆来自网络转载,只供模板演示使用,并无任何其它意义!

发表评论 共有 0 条评论)

联系客服
网站客服 业务合作 Q交流群
123456789
公众号
公众号
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