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建设行业标准
聚乙烯塑钢缠绕排水管及连接件
Steel reinforced spirally wound polyethylene(PE) drainage pipes and connecting piece
CJ/T 270-2017
发布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发布日期:2017年11月27日
实施日期:2018年05月01日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CJ/T 270-2007《聚乙烯塑钢缠绕排水管》。与CJ/T 270-2007相比主要技术内容变化如下:
——增加了塑料的拉伸强度指标,提高管材用聚乙烯树脂耐内压性能环应力指标;
——增加了不锈钢卡套断裂伸长率指标;
——增加了2600以上规格管材缝的拉伸强度指标;
——增加了管材规格环刚度SN16等级,删除SN4等级;
——增加了管材规格2800、3000、3200、3400、3500、3600、3800、4000、4200;
——增加了连接件的要求;
——增加了管材热稳定性和熔体质量流动速率指标要求;
——增加了用以说明连接方式的附录A;
——修改了表6规格尺寸中的钢带最小厚度、钢带最小高度参数,增加钢带顶端聚乙烯最小厚度参数,增加钢带两侧聚乙烯最小厚度参数。
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提出。
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市政给水排水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深圳市华瀚管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与起草单位:深圳市华瀚科技控股有限公司、锦瀚智慧管网技术有限公司、深圳金鸿机械电气制造有限公司、华瀚管道系统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华瀚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深圳前海优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湖南金鸿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四川江瀚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湖北鸿淞华瀚管业有限公司、深圳锦瀚城乡建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郑能欢、王先前、王亚辉、朱法龙、杨海鹏、陈新风、陈东华、葛霞、唐菊娣、潘锦君、董勉励、王国跃、白雪缘、郑潇潇、王巧。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CJ/T 270-2007。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聚乙烯塑钢缠绕排水管及连接件的术语和定义、符号、代号、材料、产品结构、分类和连接方式、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长期输送介质温度在45℃以下的无压城镇排水、工业排水以及农田排水等排水管道及连接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往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28.1 金属材料 拉伸试验 第1部分:室温试验方法
GB/T 716 碳素结构钢冷轧钢带
GB/T 1033.1 塑料 非泡沫塑料密度的测定 第1部分:浸渍法、液体比重瓶法和滴定法
GB/T 1040.2 塑料拉伸性能的测定 第2部分:模塑和挤塑塑料的试验条件
GB/T 2828.1 计数抽样检验程序 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
GB/T 2918 塑料试样状态调节和试验的标准环境
GB/T 3280-2015 不锈钢冷轧钢板和钢带
GB/T 3682 热塑性塑料熔体质量流动速率和熔体体积流动速率的测定
GB/T 5574 工业用橡胶板
GB/T 6111 流体输送用热塑性塑料管材 耐内压试验方法
GB/T 8804.3 热塑性塑料管材 拉伸性能测定 第3部分:聚烯烃管材
GB/T 8806 塑料管道系统 塑料部件 尺寸的测定
GB/T 9647 热塑性塑料管材环刚度的测定
GB/T 14152-2001 热塑性塑料管材耐外冲击性能试验方法 时针旋转法
GB/T 17391 聚乙烯管材与管件热稳定性试验方法
GB/T 18042 热塑性塑料管材蠕变比率的试验方法
GB/T 19278 热塑性塑料管材、管件及阀门 通用术语及其定义
GB/T 21873 橡胶密封件 给、排水管及污水管道用接口密封圈 材料规范
GB 50268-2008 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ISO 13968 塑料管道及输送系统 热塑性塑料管材环柔性的测定
3 术语和定义、符号、代号
GB/T 19278 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术语和定义
3.1.1 聚乙烯塑钢缠绕排水管 steel reinforced spirally wound polyethlene(PE) drainage pipes
聚乙烯塑钢缠绕管
用钢带与聚乙烯通过挤出方式成型的塑钢复合带材,经缠绕焊接成型工艺制成内壁平直光滑的塑钢复合管材。
3.1.2 连接件 connecting piece
用于连接聚乙烯塑钢缠绕管的部件,包括橡胶套、发泡橡胶板、不锈钢卡套、不锈钢螺栓、电热熔带等。
3.1.3 内径 inside diameter
在管材任一处垂直轴向横断面上从管内壁任一点到管内壁另外一点的最大距离。
3.1.4 平均内径 mean bore diameter
在管材的同一横断面处,每转动45°测量一次内径,取四次测量结果的算术平均值,向上圆整到0.1mm。
3.1.5 外径 outside diameter
管材加强筋端部外圆轮廓的直径数值。
3.1.6 壁厚 wall thickness
在管材相邻加强筋之间管壁任一处厚度。
3.1.7 螺距 screw pitch
管材任一相邻两加强筋之间的距离。
3.1.8 公称环刚度 nominal ring stiffness
管材经过圆整的环刚度数值,表明管材环刚度要求的最小值。
3.2 符号
下列符号适用于本文件。
DN/ID 以内径表示的公称尺寸(mm)
de 外径(mm)
di 内径(mm)
dim 平均内径(mm)
e 壁厚(mm)
e1 钢带两侧塑料厚度(mm)
e2 钢带顶端塑料厚度(mm)
L 管材有效长度(m)
Ld 电热熔带长度(m)
L1 电热熔带接线端部发热元件距端面距离(mm)
L2 电热熔带尾部发热元件距端面距离(mm)
L3 电热熔带宽度方向距端面距离(mm)
P 螺距(mm)
t 钢带厚度(mm)
W 电热熔带宽度(mm)
W1、W2 电阻丝网宽度(mm)
3.3 代号
下列的代号适用于本文件。
SN:公称环刚度
MFR:熔体质量流动速率
OIT:氧化诱导时间
TIR:真实冲击率
4 材料
4.1 管材材料
4.1.1 聚乙烯
生产管材所用原料以聚乙烯(PE)树脂为主,其中仅可加入为提高其性能所必需的添加剂,原料的炭黑含量宜为2.0%~2.5%,聚乙烯(PE)树脂性能应符合表1的规定。
4.1.2 钢带
4.1.2.1 生产管材所用钢带应采用碳素结构钢冷轧钢带并符合GB/T 716的规定。
4.1.2.2 钢带的力学性能应符合表2的规定。
4.2 连接件材料
4.2.1 橡胶套
橡胶套材料应为顺丁橡胶或丁腈橡胶,邵氏硬度40~50,并应符合GB/T 21873的规定。
4.2.2 发泡橡胶板
发泡橡胶板基材应为天然橡胶、顺丁橡胶或丁腈橡胶,邵氏硬度25~35,并应符合GB/T 5574的规定。
4.2.3 不锈钢卡套
不锈钢卡套材料应符合GB/T 3280的规定,耐腐蚀性能应符合GB/T 3280-2015附录B的规定,其力学性能应符合表3的规定。
4.2.4 不锈钢螺栓
不锈钢卡箍所用连接螺栓、螺母材料应与不锈钢卡套材质相同。
4.2.5 电热熔带
4.2.5.1 电热熔带所用片材以聚乙烯(PE)树脂为主,其中仅可加入为提高其性能所必需的添加剂,原料中炭黑含量应为2.0%~2.5%。
4.2.5.2 电热熔带应采用截面积至少为6.0mm2的铜材质连接电导线。
4.2.5.3 电热熔带所用聚乙烯(PE)片材的性能应符合表4的规定。
4.2.5.4 电热熔带所用的电阻网应均匀,表面光亮平整、不应有裂纹、折叠、结疤、锈斑、分层等缺陷;导通的电阻丝网不应有断路及短路。
5 产品结构、分类和连接方式
5.1 产品结构
5.1.1 管材结构
管材结构示意图见图1。
5.1.2 连接件结构
5.1.2.1 不锈钢卡箍结构
不锈钢卡箍包括不锈钢卡套、橡胶套、发泡橡胶板以及连接螺栓四部分,结构示意图见图2。
5.1.2.2 电热熔带结构
电热熔带结构示意图见图3。
5.2 分类
5.2.1 管材分类
管材按环刚度分为四个等级,见表5。
5.2.2 连接件分类
连接件分为不锈钢卡箍和电热熔带。
5.3 连接方式
管材应采用卡箍式柔性连接方式或电热熔带连接方式。卡箍式柔性连接方式适用于DN/ID200~DN/ID4200规格的管材,卡箍式柔性连接方式参照图A.1。电热熔带连接方式适用于DN/ID1200~DN/ID4200规格的管材,电热熔带连接方式参照图A.2。
964'>《聚乙烯塑钢缠绕排水管及连接件》CJ/T 270-2017附录B
(规范性附录)
卡箍式柔性连接的密封试验方法
B.1 概述
本试验方法规定了按两种基本试验方法在所选择的试验条件下,评定埋地用塑钢缠绕管道系统中卡箍式柔性的密封性能。
B.2 试验
B.2.1 试验方法
方法1:用较低的内部静液压评定密封性能。
方法2:用较高的内部静液压评定密封性能。
方法3:内部负气压(局部真空)。
B.2.2 内部静液压试验
B.2.2.1 原理
将管材的试样,加上规定的一个内部静液压p1(方法1)评定其密封性能(见B.2.2.4.4);如无泄漏,接着再加上规定的一个较高的内部静液压p2(方法2)评定其密封性能(见B.2.2.4.4)。
每次加压要维持一个规定的时间,在此时间应检查接头是否泄漏(见B.2.2.4.5)。
B.2.2.2 设备
B.2.2.2.1 端密封装置
有适当的尺寸和使用适当的密封方法把试样的非连接端密封。该装置的固定方式不应在接头上产生轴向力。
B.2.2.2.2 静液压源
连接到一头的密封装置上,并能够施加和维持规定的压力(见B.2.2.4.5)。
B.2.2.2.3 排气阀
能够排放试样中的气体。
B.2.2.2.4 压力测量装置
能够检查试验压力是否满足要求(见B.2.2.4)。
注:为减少所用水的总量,可在试样内放置一根密封管或芯棒。
B.2.2.3 试样
试样由一节或几节管材组装成,至少含一个卡箍式柔性密封接头。
被试验的接头应按制造厂家的要求进行装配。
B.2.2.4 步骤
B.2.2.4.1 下列步骤在室温下,用23℃±2℃的水进行。
B.2.2.4.2 将试样安装在试验设备上。
B.2.2.4.3 根据B.2.2.4.4和B.2.2.4.5进行试验时,观察试样是否泄漏。并在试验过程中和结束时记下任何泄漏或不泄漏的情况。
B.2.2.4.4 按下列方法选择适用的试验压力:
a)方法1:较低内部静液压试验压力p1为0.005MPa±0.0005MPa;
b)方法2:较高内部静液压试验压力p2为0.05MPa+0.005MPa。
B.2.2.4.5 在试样中装满水,并排放掉空气。为保证温度的一致性,DN/ID小于400mm的管应将其放置至少5min,DN/ID大于或等于400mm的管放置至少15min。在不小于5min的期间逐渐将静液压力增加到规定试验压力p1或p2,并保持该压力至少15min,或到因泄漏而提前中止。
B.2.2.4.6 在完成所要求的受压时间后,减压并排放掉试样中的水。
B.2.3 内部负压试验
B.2.3.1 原理
使几段管材组装成的试样承受规定的内部负气压(局部真空)经过一段规定的时间,在此时内通过检测压力的变化评定接头的密封性能。
B.2.3.2 设备
设备(见图B.1)应至少符合B.2.2.2.1和B.2.2.2.4中规定的设备要求,并包含一个负气压源和可以对规定的内部负气压测定的压力测量装置(见B.2.3.4.3和B.2.3.4.6)。
B.2.3.3 试样
试样由一节或几节管材组装成,至少含一个卡箍式柔性密封接头。
被试验的接头应按制造厂家的要求进行装配。
B.2.3.4 步骤
B.2.3.4.1 下列步骤在环境温度为23℃±5℃的范围内进行,在按B.2.3.4.5试验时温度的变化不可超过2℃。
B.2.3.4.2 将试样安装在试验设备上。
B.2.3.4.3 方法3选择适用的试验压力如下:
a)内部负气压(局部真空)试验压力p3为-0.03MPa(1%±5%);
b)记录局部真空的损失是否超出p3的规定要求。
B.2.3.4.4 按照B.2.3.4.3的规定使试样承受一个初始的内部负气压p3。
B.2.3.4.5 将负气压源与试样隔离。测量内部负压,15min后定并记下局部真空的损失。
B.2.3.4.6 记录局部真空的损失是否超出p3的规定要求。
B.3 试验条件
B.3.1 分类
分类如下:
a)没有任何的附加变形或角度偏差;
b)存在径向变形;
c)存在角度偏差。
B.3.2 条件一:径向变形
B.3.2.1 原理
在进行所要求的压力试验前,组装成的管材试样已受到规定的径向变形。
B.3.2.2 设备
设备应该能够同时在管材上和连接密封处产生一个恒定的径向变形,并增加内部静液压力,它应符合B.2.2.2和B.2.3.2的规定。
B.3.2.3 步骤
使用机械式或液压式装置,对管材和连接密封处的不锈钢卡套施加必需的压缩力,从而形成管材变形10%±1%,不锈钢卡套处变形5%±0.5%,造成最小相差是管材外径的5%的变形。
B.3.3 条件二:角度偏差
B.3.3.1 原理
在进行所要求的压力试验前,由管材组装成的试样已受到规定的角度的偏差。
B.3.3.2 设备
设备应符合B.2.2.2和B.2.3.2的要求。另外,它应能使组装成的管材接头达到规定的角度偏差(参见B.3.3.3)。
B.3.3.3 步骤
角度偏差α如下:
DN/ID≤300mm时,α=2°;
300mm<DN/ID≤600mm时,α=1.5°;
DN/ID>600mm时,α=1°。
如果设计连接允许有角度偏差β,则试验角度偏差是设计允许偏差β和角度偏差α的总和。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缝的拉伸强度和电热熔带焊缝的拉伸强度试验样品的制备方法
C.1 试样的形状和尺寸
管材缝的拉伸强度制备试样的位置和尺寸如图C.1所示,电热熔带焊缝的拉伸强度制备试样的位置和尺寸如图C.2所示,试样应包括整个管材壁厚(结构壁高度)。
C.2 试样制备
C.2.1 取样
管材生产至少15h后方可取样,将管材圆周五等分,在每等分上未受热、没有冲击损伤的部分,垂直于焊缝方向切下一个长方形样条,从每一个样条中制取一个试样。
如试样上有多个焊缝时,应有一个焊缝位于试样的中间。
在拉伸范围内至少有一个焊缝,否则可以加长,如必要时,夹具夹持面上的焊缝可去掉,或用专用夹具夹持。
C.2.2 试样尺寸的修整
如切割下的试样的尺寸与A.1、A.2不符时,试样的尺寸可修整,修整应符合下列规定:
a)试样修整中避免发热;
b)试样表面不可损伤,诸如刮伤,裂痕或其他使表面品质降低的可见缺陷。
标签:
本文链接:/guifan/3163.html
版权声明:站内所有文章皆来自网络转载,只供模板演示使用,并无任何其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