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文库 - 专注工程资料收集分享!

1000kV架空输电线路勘测规范[附条文说明]GB50741-2012

 前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1000kV架空输电线路勘测规范

Code for investigation and surveying of 1000kV overhead transmission line

GB 50741-2012

主编部门: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施行日期:2013年1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

第1426号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1000kV架空输电线路勘测规范》的公告

现批准《1000kV架空输电线路勘测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 50741-2012,自2013年1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11.1.1、11.2.1、11.4.1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二〇一二年六月十一日

前言

本规范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08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二批)>的通知》(建标[2008]105号)的要求,由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完成的。

本规范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经验,并广泛征求意见,最后经审查定稿。

本规范共分25章和9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有: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规定,可行性研究阶段测量,初步设计阶段测量,施工图设计阶段测量,可行性研究阶段岩土工程勘察,初步设计阶段岩土工程勘察,施工图设计阶段岩土工程勘察,特殊性岩土,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地下水,岩土工程勘察方法,原位试验,现场检验,可行性研究阶段水文勘测,初步设计阶段水文勘测,施工图设计阶段水文勘测,水文调查,设计洪水分析计算,河(海)床演变分析,可行性研究阶段气象勘测,初步设计阶段气象勘测,施工图设计阶段气象勘测,气象调查等。

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中心负责日常管理,由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本规范在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安德路65号;邮政编码:100120),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规范主编单位: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

本规范参编单位:国家电网公司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东北电力设计院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华东电力设计院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中南电力设计院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北电力设计院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南电力设计院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华北电力设计院工程有限公司

北京洛斯达数字遥感技术有限公司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员:于刚 梁政平 孙昕 王中平 王圣祖 丁扬 朱京兴 袁骏 陆武萍 戴有信 徐健 余凤先 姚鹏 刘厚健 曹玉明 齐迪 熊海星 吕铎 秦学林 邓南文 殷金华 张良忠 陈亚明 李彦利 桂红华 曹永生

本规范主要审查人员:曹卫东 张国杰 饶贞祥 郑怀清 刘小青 尹镇龙 蔡上 段松涛 胡红春 王曦辰 邓加娜 姚麒麟 刘颖 欧子春 李卫林 姜典 代宏柏 王基文 卢晓东 程小久 梁水林 王骢 吴军帅 汪岩松 谭国铨 李文林 周美玉 贾剑 胡长权

1总则

1      

1.0.1  为了在1000kV架空输电线路勘测工作中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保护环境,确保工程质量及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制定本规范。

▼ 展开条文说明

1.0.2  本规范适用于1000kV架空输电线路新建、改建工程的测量、岩土工程勘察、水文和气象勘测。本规范不适用于1000kV架空输电线路工程中的大跨越工程的测量、岩土工程、水文和气象勘测。

1.0.3  1000kV架空输电线路勘测应按基本建设工作程序,分阶段进行。勘测阶段的划分应与设计阶段相适应,可划分为可行性研究勘测、初步设计勘测和施工图设计勘测,对自然条件复杂的1000kV架空输电线路工程,尚应作好施工期现场服务工作。

1.0.4  1000kV架空输电线路勘测所使用的计量仪器、设备,应定期检定。

1.0.5  1000kV架空输电线路勘测中所使用的专业应用软件,应经过鉴定或验证。

1.0.6  1000kV架空输电线路工程勘测,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和符号

2.1术语

2 术语和符号

2.1

2.1.1 定线测量 straight line location survey

在两转角连线方向为便于平断面、交叉跨越、定位等后续测量工作而设置直线桩位置的测量。

2.1.2 定位测量 location survey

确定塔位位置,并测量塔位桩的累距或坐标、高程。

2.1.3 现场检验 in-situ inspection

通过现场观察、勘探等方法,对勘察成果进行核查,对施工揭露情况进行检验活动。

2.1.4 洪痕 flood marks

一次洪水的最高洪水位在岸边或浸水建筑物上所遗留的泥印、水迹、人工刻记,以及一切能够代表最高洪水到达位置的痕迹。

2.1.5 设计洪水 design flood

为防洪等工程设计而拟定的工程正常运用条件下符合指定防洪设计标准的洪水。广义包括工程在非常运用条件下符合校核标准的设计洪水。

2.1.6 溃坝洪水 dam-break flood

坝体失事、堤防决口或冰坝溃决所形成的洪水。

2.1.7 河床演变 fluvial process

在水流与河床相互作用下,河道形态在不同时期的变化。

2.1.8 设计风速 design wind speed

工程设计标准所要求的离地10m高10min平均最大风速。

2.1.9 导线覆冰 wire ice covering

雨凇、雾凇、雨雾凇混合冻结物和湿雪凝附在导线上的天气现象。

2.1.10 标准冰厚 standard ice thickness

将不同密度、不同形状的覆冰厚度统一换算为密度为0.9g/cm3的均匀裹覆在导线周围的覆冰厚度。

2.1.11 设计冰厚 design ice thickness

工程设计标准所要求的离地10m高的标准冰厚。

2.2符号

2.2

2.2.1 测量

a——固定误差;

b——比例误差系数;

d——相邻点间距离。

2.2.2 水文勘测

A——面积;

D——粒径;

L——河流长度;

N——重现期;

P——降水量,湿周,概率,累积频率;

Q——流量;

R——水力半径;

V——流速;

W——水量,洪水总量;

Z——水位;

h——冲刷深度;

n——糙率,样本容量;

q——垂线流量;

Cv——变差系数;

Cs——偏态系数;

D50——中值粒径。

2.2.3 气象勘测

B——设计冰厚;

Bo——标准冰厚;

V10min——10min平均最大风速;

VTmin——定时2min平均或瞬时最大风速;

Wo——基本风压。

3基本规定

3.1测量

3  基本规定

3.1      

3.1.1  1000kV架空输电线路测量应充分应用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卫星定位测量技术,积极推广应用遥感、激光测量等新技术。采用测量新技术完成的测量产品,应满足本规范对产品精度的要求。

▼ 展开条文说明

3.1.2  1000kV架空输电线路测量应采用中误差作为精度的技术指标,并应以2倍中误差作为极限误差。

▼ 展开条文说明

3.1.3  1000kV架空输电线路测量宜采用国家统一的坐标和高程系统。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各阶段的测量,应采用一致的坐标和高程系统,并应计及投影长度变形。

▼ 展开条文说明

3.1.4  平断面图的平面测量范围应为中线两侧各75m。局部大档距地段可根据设计要求加宽测量范围。

▼ 展开条文说明

3.1.5  1000kV架空输电线路测量应保留现场采集环境下的原始数据文件,所提交的各类成品资料应包括相应的电子文件。

▼ 展开条文说明

3.1.6  使用卫星定位测量技术进行平面坐标的联系测量、控制网测量、像片控制点测量时,宜采用快速静态或静态作业模式。使用卫星定位测量技术进行平断面测量、交叉跨越平面测量、地形图测量、塔位桩和直线桩放样测量时,宜采用实时动态或准动态模式。卫星定位测量时选用的椭球基本参数,在同一工程各个设计阶段应保持一致。

▼ 展开条文说明

3.1.7  控制点应选择在地势开阔、地面植被稀少、交通方便和符合卫星定位测量接收条件的位置。控制点坐标和高程的测定,应采用快速静态或静态作业模式。

▼ 展开条文说明

3.2岩土工程勘察

3.2  岩土工程勘察

3.2.1  1000kV架空输电线路的岩土工程勘察应分阶段进行,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可行性研究阶段岩土工程勘察应初步查明拟选线路走廊的主要工程地质条件和岩土工程问题。

   2  初步设计阶段岩土工程勘察应查明对拟选路径方案影响较大的工程地质条件和主要岩土工程问题。

   3  施工图设计阶段岩土工程勘察应详细查明塔基及周围的岩土性能特征和相关参数,评价施工、运行中可能出现的岩土工程问题。

▼ 展开条文说明

3.2.2  沿线工程地质条件复杂,且采用常规勘察工作无法查明塔基岩土条件时,应开展施工勘察工作。

▼ 展开条文说明

3.2.3  1000kV架空输电线路施工过程中应作好基槽检验工作,必要时尚应进行补充勘察。

3.2.4  1000kV架空输电线路通过地区的地质条件复杂程度的分类,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地形地貌单一;地层岩体结构简单;岩土种类少,性质变化小;无特殊性岩土;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地下水无不良影响,地震基本烈度小于Ⅶ度,应为简单地段。

   2  地形地貌较复杂;地层岩体结构变化较大;岩土种类较多,性质变化较大;有小范围特殊性岩土问题;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地下水对地基基础有一定不良影响;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Ⅷ度,应为中等复杂地段。

   3  地形地貌复杂;通行困难的陡峭高山峡谷区;大范围分布的塌陷采空区;沙漠区;大范围水上与海上立塔区;地层岩体结构复杂,分布规律性差;岩土种类多,性质变化大;特殊性岩土分布广泛;地质灾害危险性大且难以整治,严重影响路径的区域;地下水对地基基础有明显不良影响;地震基本烈度大于Ⅷ度,应为复杂地段。

▼ 展开条文说明

3.2.5  岩土工程勘察应视勘察阶段、线路复杂程度和勘察作业条件等因素采用综合性的勘察方法。

3.2.6  岩土工程勘察应对边坡整治、地质灾害治理与地基处理方案进行分析论证,并应提出现场试验和检测工作建议。

3.2.7  当存在严重影响路径方案的岩土工程问题,采用常规勘察方法不能解决时,应进行专项勘察。专项勘察宜在初步设计岩土工程勘察阶段完成。

449'>《1000kV架空输电线路勘测规范[附条文说明]》GB 50741-2012

 附录H设计风速分析计算

附录H 设计风速分析计算

H.0.1 架空输电线路设计风速应通过气象站设计风速计算、大风调查资料、沿线地形气候特征、已建线路设计风速,以及运行情况、地区风压图等综合分析确定。

H.0.2 气象站设计风速计算应对气象站实测大风资料进行代表性、一致性、可靠性审定,对突出的特大值可通过大型天气过程分析、资料系列的不均一性分析、地区比审、气象要素相关、查阅史籍记载等方法进行审查。

H.0.3 气象站有25年以上的年最大风速资料时,可直接进行频率计算推求气象站设计风速;当气象站资料短缺时,可选择邻近地区地形、气候条件相似,有长期实测资料的气象站进行相关分析,展延资料序列后应进行频率计算。

H.0.4 气象站设计风速应经过下列步骤进行计算:

1 风速高度订正可按下列公式进行:

式中:VZ——高度为Z处的风速(m/s);

V1——Z1高度处的风速(m/s);

Z——设计高度(m);

Z1——风速器离地高度(m);

α——地面粗糙度系数,可按表H.0.4-1选用。气象台站在开阔平坦地区时,地面粗糙度可按B类确定。

2 气象站风速资料为定时观测2min平均或瞬时极大值时,应进行观测次数和风速时距的换算,并应统一订正至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所要求的自记10min平均风速。次时换算可按下列公式进行:

式中:V10min——10min平均最大风速(m/s);

VTmin——定时2min平均或瞬时最大风速(m/s);

a、b——系数,可通过搜集当地分析成果或根据资料计算确定,也可按表H.0.4-2采用。

表H.0.4-1 地面粗糙度系数

表H.0.4-2 风速次时换算公式系数

3 频率计算方法可采用P-Ⅲ型分布或Ⅰ型极值分布。

H.0.5 山区风速应按工程实际情况通过大风调查和对比观测,并应分析移用附近气象站设计风速,可用山区风速调整系数。山区风速调整系数,宜采用实测资料分析成果;无实测资料时山区闭塞地形可为0.87~0.92;谷口、山口可为1.10~1.23。

H.0.6 滨海线路的设计风速,由陆地上气象站风速计算确定时,应作陆地与海面的调整换算,调整系数应按表H.0.6选用。滨海线路工程设计风速取值,应作单站风速计算,并应作线路附近各站(包括海岛、海岸)的风速计算分析和大风调查,同时应计及线路与台站的地形差异等影响风速的因素,并应经综合分析后确定设计风速。

表H.0.6 滨海风速调整系数

H.0.7 确定设计风速,应重点对微地形微气候区段分析研究。风区划分应依据充分、划区合理,并应客观反映工程沿线的真实情况。

 附录J设计覆冰厚度分析计算

附录J 设计覆冰厚度分析计算

J.0.1 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覆冰厚度应通过实测与调查覆冰资料计算、沿线地形气候特征、已建线路设计冰厚,以及运行情况、地区冰区划分图等综合分析确定。

J.0.2 导线覆冰计算,可根据实际情况和设计要求,采用实测资料与调查资料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选用计算公式和参数应符合当地的覆冰情况,计算结果应进行合理性分析。

J.0.3 观冰站有10年以上的年最大覆冰厚度资料时,可直接进行频率计算推求观冰站设计冰厚。计算方法可采用P-Ⅲ型分布或Ⅰ型报值分布。当沿线覆冰资料短缺时,可通过调查历史最大覆冰厚度进行标准冰厚计算,并应估算其重现期。

J.0.4 设计冰厚计算,应根据任务要求,结合影响设计冰厚的因素和沿线覆冰特征,以及资料情况进行,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1 有实测覆冰资料时,可采用单导线设计冰厚计算公式计算:

式中:B——设计冰厚(mm);

Kh——高度订正系数,应由实测覆冰资料计算分析确定;

KT——重现期换算系数,应由实测覆冰资料计算分析确定;

K——线径订正系数,应由实测覆冰资料计算分析确定;

Kf——线路走向订正系数,应由实测覆冰资料计算分析确定;

Kd——地形订正系数,应由实测覆冰资料计算分析确定;

KJ——档距订正系数,应由实测覆冰资料计算分析确定;

Bo——标准冰厚(mm)。

2 不具备资料条件的地区,可采用下式计算:

3 公式(J.0.4-2)中各订正系数可按下列计算方法确定,或按经验系数选用:

1)高度订正系数Kh可采用下式计算:

式中:Z——设计导线离地高度(m);

Zo——实测或调查覆冰附着物高度(m);

α——指数,应由实测覆冰资料计算分析确定,无资料地区可采用0.22。

2)重现期换算系数KT,调查最大覆冰厚度的估算重现期与设计重现期不同时,可按表J.0.4订正。

表J.0.4 重现期换算系数

3)线径订正系数K应根据实测资料分析确定,无实测资料地区可按下式计算订正:

式中:K——线径订正系数;

——设计导线直径(mm),≤30mm;

o——覆冰导线直径(mm)。

J.0.5 标准冰厚计算可根据实测或调查覆冰资料,按下列公式计算:

1 据实测冰重的公式:

2 据实测覆冰长短径的公式:

3 据调查或实测覆冰直径的公式:

式中:Bo——标准冰厚(mm);

G——冰重(g);

π——圆周率;

L——覆冰长度(m);

a——覆冰长径(包括导线)(mm);

b——覆冰短径(包括导线)(mm);

r——导线半径(mm);

R——覆冰半径(包括导线)(mm);

Ks——覆冰形状系数(Ks=b/a);

ρ——实测或调查覆冰密度(g/cm3)。

导线覆冰形状系数应由当地实测覆冰资料计算分析确定,无实测资料地区可按表J.0.5选用。

表J.0.5 覆冰形状系数

注:小覆冰Ks选用下限;大覆冰Ks应选用上限。

J.0.6 覆冰密度可根据资料条件采用不同的方法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有实测覆冰资料地区,可根据资料情况选用下列公式计算确定:

1)长短径法公式:

2)周长法公式:

3)横截面积法公式:

式中:ρ——覆冰密度(g/cm3);

I——覆冰周长(mm);

A——覆冰横截面积(包括导线)(mm2)。

2 无实测资料的地区,可分析借用邻近地区实测导线覆冰密度资料。借用时应注意下列事项:

1)工程地与借用资料地应在同一气候区内,覆冰种类相同,海拔大致相当。

2)雾凇和雨雾凇混合冻结覆冰的密度随海拔升高而减小。

3 无实测覆冰资料,借用覆冰密度又有困难的地区,覆冰密度可按表J.0.6选用。

表J.0.6 覆冰密度

注:高海拔地区选用下限,低海拔地区选用上限。

 本规范用词说明

本规范用词说明

1 为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 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引用标准名录

引用标准名录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 50025

《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J 112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 50123

《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 50266

《冻土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 50324

《1:500,1:1000,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GB/T 6962

《1:500,1:1000,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GB/T 7931

《1:5000,1:10000,1:25000,1:50000,1:100000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GB/T 15661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 18314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2部分:1:5000,1:10000地形图图示》GB/T 20257.2

《火力发电厂工程测量技术规程》DL/T 5001

《电力工程勘测制图》DL/T 5156.1-5156.5

《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 87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

本文链接:/guifan/4651.html

版权声明:站内所有文章皆来自网络转载,只供模板演示使用,并无任何其它意义!

发表评论 共有 0 条评论)

联系客服
网站客服 业务合作 Q交流群
123456789
公众号
公众号
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