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屋盖结构风荷载标准
Standard for wind loads on roof structures
JGJ/T 481-2019
备案号 J 2771-2019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施行日期:2 0 2 0 年 6 月 1 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
2019年 第303号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行业标准《屋盖结构风荷载标准》的公告
现批准《屋盖结构风荷载标准》为行业标准,编号为JGJ/T 481-2019,自2020年6月1日起实施。
本标准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户网站(www.mohurd.gov.cn)公开,并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9年11月29日
前言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5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14]189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内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标准。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和符号;3.基本规定;4.屋盖主要承重结构风荷载;5.屋盖围护结构风荷载;6.风洞试验和计算流体动力学模拟。
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由北京交通大学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北京交通大学(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外北京交通大学土建学院238室,邮编:100044)。
本标准主编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重庆大学
本标准参编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同济大学
浙江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湖南大学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悉地(北京)国际建筑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安邸建筑环境工程咨询(上海)有限公司
浙江精工钢结构集团有限公司
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东南网架集团有限公司
奥雅纳工程顾问
东南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杨庆山 曹曙阳 陈波 陈振明 狄谨 杜向东 范重 冯若强 冯远 黄国庆 李寿英 刘新华 楼文娟 孙瑛 田村幸雄 田玉基 武岳 谢壮宁 严永忠 于晓野 张其林 张毅刚 周晅毅 朱勇军 朱忠义
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欧进萍 陈政清 娄宇 吴一红 刘琼祥 陈凯 温四清 董城 陈新中 薛素铎
1总则
1 总则
1.0.1 为适应屋盖结构的抗风设计需要,做到安全适用、经济合理,制定本标准。
▼ 展开条文说明
1.0.1 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的基本需求,建筑屋盖结构在风荷载作用下必须保证具有适度的安全性;在正常使用、正常维护条件下,必须保证屋盖结构完成其预定的使用功能。本标准规定的风荷载标准值是保证屋盖抗风安全性的最低要求。若提高屋盖结构的抗风安全性,设计人员应考虑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在抗风安全性与经济可行性之间做出合理选择。
在我国,强风、台风造成建筑物围护构件损毁的事例越来越多。建筑物主要承重结构的风致损毁导致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同样,围护构件的风致损毁及其引发的次生灾害造成同等程度、甚至更严重的风致灾害,造成大量的直接及间接经济损失。因此,屋盖主要承重结构和围护构件的抗风设计应该同时引起工程人员的足够重视,逐步改变“重主体、轻围护”的工程设计理念,推动我国建筑结构抗风设计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屋盖表面风荷载的时间-空间分布特征复杂,屋盖主要承重结构的振动频率分布密集,脉动风荷载常常激励屋盖的多阶振型参与振动,相邻振型的风致振动具有显著的耦合效应。由于多阶振型参与振动,振型响应极值存在相位差,导致不同位置的屋盖脉动风振效应不在同一时刻达到极值。屋盖主要承重结构的风荷载标准值或设计风荷载需要考虑脉动风荷载引起的振动效应,工程设计过程中习惯采用等效静风荷载,即基于风振效应最值的静力等效原则得到的静力风荷载。针对屋盖结构多振型参与风致振动的特点,采用合理、简单方式确定针对多个位置风效应最值的等效静风荷载,成为确定屋盖主要承重结构风荷载标准值的关键问题。
在强风作用下,气流在屋盖的角部、边缘、屋脊等尖锐位置发生分离,气流分离区内的围护结构承受极大的风吸力,容易引发围护系统的局部构件破坏,进一步导致围护系统的连续破坏。围护结构的尺寸较小,自振频率相对较高,因此,通常不考虑风荷载引起围护结构风致振动,以围护结构从属面积内的全风向风荷载最值作为确定围护结构风荷载标准值的依据。围护结构的风荷载最值与构件风荷载从属面积、风向效应等因素存在密切关系,我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在屋盖围护结构风荷载方面的规定较少,且较为模糊。围护结构风荷载最值与参考风压的比值称为风压系数最值,合理估计围护结构风压系数最值成为确定围护结构风荷载标准值的关键问题。
我国工程设计人员在屋盖抗风设计方面亟须规范、标准作为设计依据,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标准给出屋盖主要承重结构和围护结构的风荷载计算方法。提出了屋盖结构脉动风效应等效风压系数反映脉动风荷载引起的结构动力效应,提出了脉动风效应的等效静风荷载表达方式,完善和发展了国内屋盖结构风荷载表达方式的相关规定,列出了典型屋盖结构体系的体型系数图表和脉动风效应等效风压系数图表。本标准引入了围护结构风压系数最值反映脉动风荷载的阵风效应,发展和完善了围护结构风荷载标准值的表达方式,列出了低矮房屋屋盖、中高层房屋屋盖、开敞屋盖等多种屋盖体型的风压系数最值图表。
1.0.2 本标准适用于确定工业与民用建筑屋盖主要承重结构和屋盖围护结构的风荷载。
▼ 展开条文说明
1.0.2 本条规定了标准的适用范围。除特别指出之外,本标准中的建筑物指封闭式建筑物。
1.0.3 屋盖结构风荷载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 展开条文说明
1.0.3 本标准沿用了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规定的风场参数、基本风压、体型系数等规定,提出了屋盖主要承重结构的脉动风效应等效风压系数,引入了围护结构风压系数最值,为屋盖结构抗风设计提供了科学合理、简单易用的风压标准值确定方法。本标准已规定的屋盖结构风荷载,应遵守本标准规定;本标准未规定的屋盖体型,应遵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的规定。
2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1.1 屋盖主要承重结构 main load-resisting frame of roof
承受屋盖围护结构传递的永久荷载、风荷载和其他作用的支承结构。
2.1.2 屋盖围护结构 cladding and components of roof
直接或间接承受屋面风荷载或其他作用并传递至屋盖主要承重结构的构件或结构单元,包括屋面板、檩条以及连接件。
▼ 展开条文说明
2.1.1、2.1.2 在有檩屋盖结构中,屋面板直接承受风荷载以及其他可变荷载,檩条将屋面板传来的永久荷载、风荷载及其他可变荷载传递给屋盖主要承重结构,屋面板与檩条、连接件一起组成围护结构。在无檩屋盖结构中,屋面板直接承受风荷载以及其他可变荷载,并且直接传至屋盖主要承重结构。
2.1.3 屋盖平均高度 mean roof height
相对于室外地坪的屋盖最低高度与最高高度的平均值。
▼ 展开条文说明
2.1.3 本标准中,屋盖平均高度是围护结构风压系数最值的参考高度,围护结构的风压系数最值乘以屋盖平均高度处的来流速压,得到围护结构的风压标准值。
2.1.4 封闭式建筑物 closed building
外墙面洞口面积与外墙面总面积的比值小于1%,且墙面单一洞口面积不超过全部洞口面积50%的建筑物。
▼ 展开条文说明
2.1.4 封闭式建筑物的墙面和屋面存在均匀分布的空隙以及烟囱洞口、通风管道洞口等。封闭式建筑物的洞口、孔隙面积通常占墙面、屋面总面积的0.1%~1.0%,此比例也称为背景孔隙率。超过单一墙面全部洞口面积50%的洞口,称为主导洞口。封闭式建筑物的背景孔隙率小于1%,并且墙面无主导洞口。
2.1.5 风荷载从属面积 tributary area of wind load
按风荷载传力路径确定的某构件承担风荷载的面积。
▼ 展开条文说明
2.1.5 对于直接承受风荷载的屋面板,风荷载直接传递给屋面板的外表面,屋面板外表面面积即是风荷载从属面积;对于间接承受风荷载的檩条、连接件等构件,应根据风荷载的传力路径确定每个构件的风荷载从属面积。
2.1.6 脉动风效应等效风压系数 equivalent pressure coefficient of wind-induced fluctuating response
根据屋盖结构在脉动风荷载作用下的效应最值进行静力等效而确定的风压系数。
▼ 展开条文说明
2.1.6 平均风荷载和脉动风荷载共同作用下的主要承重结构结构变形、构件内力、支座反力最值等,均为工程结构设计所关注。采用随机振动分析方法,可以得到结构在脉动风荷载作用下,考虑结构动力放大作用后的风效应最值。为了工程设计使用方便,常常将脉动风作用下的风效应最值等效为静力荷载,保证在该静力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响应与实际脉动风效应最值相等,所得到的等效静力荷载对来流速压无量纲化,即是脉动风效应等效风压系数。
2.1.7 风压系数最值 peak wind pressure coefficient
建筑物表面风压系数的最大值、最小值。
▼ 展开条文说明
2.1.7 本标准规定的风压系数最值是指所有风向中的风压系数最值的最不利值。建筑物表面任意一点在单一风向风荷载作用下,其风压系数的最大值、最小值统称为该点在该风向工况下的风压系数最值。根据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工程风洞试验方法标准》JGJ/T 338的规定,建筑物测压应至少进行24个风向试验,并且每个风向的间隔不大于15°;因此,建筑物表面任意一点均可得到至少24个单风向风压系数最值,其最不利值称为全风向风压系数最值,简称风压系数最值。
2.2 符号
2.2 符号
Cpe——全风向风压系数最值;
Cpi——内压系数;
gr——结构风效应峰值因子;
pe——结构脉动风效应等效静风荷载;
r——结构平均风效应;
rk——结构风效应标准值;
ω0——基本风压;
ωk——风荷载标准值;
μd——脉动风效应等效风压系数;
μH——屋盖平均高度H处的风压高度系数;
μs——风荷载体型系数;
μz——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σr——结构风效应标准差。
3基本规定
3 基本规定
3.0.1 基本风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基本风压ω0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确定;
2 当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未给出基本风压时,应通过对当地风速资料统计分析确定。
▼ 展开条文说明
3.0.1 对于建设地点没有基本风压规定的情况,应该根据建设地点或建设地点附近气象台站的气象观测得到的10min平均风速的年最大值预测50年重现期的10m高度处的基本风速。对于季风地区,根据年最大风速的资料,按照极值Ⅰ型分布估计50年重现期的基本风速,由基本风速得到基本风压。
对于台风、季风混合地区,应将两者分开进行统计分析,分别得到台风和季风最大风速的极值I型分布;然后,将台风、季风看作独立随机事件,得到风速最大值的联合概率分布,再估计50年重现期的基本风速,由基本风速得到基本风压。
由于台风的观测数据相对较少,通常根据少量的观测数据建立台风的路径、风速、气压等参数的统计模型,利用蒙特卡洛数值模拟方法得到大量的风速记录,由此建立台风最大风速的概率分布。
3.0.2 重要且对风荷载敏感的大跨度屋盖结构,验算主要承重结构承载力时,应按基本风压的1.1倍取用;验算结构变形时,可按基本风压取用。验算屋盖围护结构时,可按基本风压取用。
▼ 展开条文说明
3.0.2 脉动风荷载作用下,结构振动效应特别显著,此类结构称为“风敏感结构”。超高层建筑的横风向振动、柔性屋盖结构的竖向振动等情况下,脉动风引发的振动响应远大于平均风响应,平均风响应占总响应的比例较小。例如,在德国荷载规范中规定,高层建筑在脉动风荷载作用下的位移响应占总位移响应的比例大于90%的结构,称为“风敏感结构”。
通常,高层建筑的高度越高,其自振频率越小,在脉动风荷载作用下的风振响应越大;因此,可以根据高层建筑的高度大致判断是否属于“风敏感结构”。一般来说,超过200m~300m的高层建筑可认为是“风敏感高层建筑”。对于大跨度屋盖结构,其结构体系多种多样,屋盖的自振频率与跨度和结构体系等多个因素有关,因此设计人员很难根据屋盖结构跨度确定其是否属于“风敏感屋盖结构”。在屋盖结构抗风设计中,可根据屋盖主要承重结构的风振响应各组成部分的比例,由结构风工程科研人员确定是否将屋盖结构看作“风敏感结构”,并为工程设计人员提供风荷载取值建议。对于跨度很大和结构自振频率低的屋盖结构,当无法明确确定是否为“风敏感屋盖结构”,偏于安全地将其视作风敏感屋盖结构。
3.0.3 在屋盖建造过程中,宜进行施工阶段抗风验算,基本风压可按10年重现期取值。
▼ 展开条文说明
3.0.3 屋盖结构在建造过程中,由于建筑体型和结构状态在不断变化,建筑物表面风荷载和结构性能与完全成型后存在较大差别,风荷载可能引发建造阶段的安全事故。因此,建议在屋盖主要承重结构完成、安装屋面板完成50%等关键施工阶段,验算屋盖结构的抗风安全性。考虑到屋盖建造的工期较短,将屋盖结构看作临时状态下的结构,其风压取10年重现期风压。
3.0.4 屋盖结构选型时,宜采用抗风有利的结构形式,不宜采用悬挑长度过大的屋盖结构和局部风压过大的几何体型。
▼ 展开条文说明
3.0.4 建筑物表面风荷载的大小与建筑物的体型形状密切相关。钝体型的建筑物阻挡了气流的流动,在迎风墙面产生压力;同时,在侧墙面、屋面部位易产生气流分离,形成较大风吸力。选择流线型的屋盖结构可有效减小屋盖结构承受的整体风荷载;相反,屋盖结构的钝体特征越明显,其承受的风荷载可能越大。大跨度屋盖、轻柔屋盖通常属于风荷载敏感性结构,其整体外形常常需要经过优化,以减小屋盖主要承重结构的风荷载。
在尖锐的墙角、屋檐、屋脊等部位产生气流分离,建筑物表面形成锥形涡、柱状涡等流动现象;在这些涡的作用下,建筑物表面形成极大的局部吸力。因此,对于封闭式房屋的屋盖结构,在屋盖边区、屋脊等部位适当地改变建筑物局部外形,避免气流分流,可大大减小屋盖围护结构的风荷载。重要的大跨度建筑亦应在风洞中对气动优化前后的建筑物进行试验,评价减小整体风荷载和局部风荷载气动措施的有效性。
风荷载作用下,悬挑结构上下表面叠加后的净体型系数很大,而且当悬挑长度过大时,结构轻柔将导致结构的动力放大作用更为显著,风荷载将在悬挑根部产生很大的弯矩,故应尽量减少使用大悬挑的结构体型。
3.0.5 屋盖结构抗风设计应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分别进行荷载组合或荷载效应组合。组合中的分项系数、组合值系数、频遇值系数和准永久值系数取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的规定。
▼ 展开条文说明
3.0.5 屋盖结构设计时,风荷载的分项系数、组合值系数、频遇值系数和准永久值系数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的规定确定。按照结构构件的可靠度理论可得到这些系数具体值,现行国家标准《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 50153、《建筑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 50068中有明确规定。
对于线性结构,可分别进行单一荷载作用下的计算分析,其组合作用效应可以采用叠加法。因此,线性结构的荷载组合作用下的效应与效应组合是等价的,效应组合系数与荷载组合系数相同。对于材料非线性或几何非线性结构,荷载作用效应不具有可加性,此时,应先进行荷载组合,再计算其结构效应。
3.0.6 屋盖主要承重结构的抗风设计应分别验算不少于4个不利风向的风效应。对重要或体型复杂以及周边环境复杂的屋盖抗风设计,宜增加不利风向数量。
▼ 展开条文说明
3.0.6 根据国外现行规范的规定,主要承重结构抗风设计至少考虑4个风向角进行计算分析;本标准引用了这一规定。对于对称建筑物,本标准附录A、附录B提供了2个风向角情况下的体型系数和脉动风效应等效风压系数;根据对称性,相当于提供了4个或者8个风向角的风荷载。对于重要且体型复杂建筑物的抗风设计,宜考虑增加不利风向角的数量。
3.0.7 屋盖围护结构抗风设计时,应按承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分别施加全风向最大风压力、最大风吸力。
▼ 展开条文说明
3.0.7 在不同风向角风荷载作用下,围护结构的风压最值是不相同的;如果不考虑风气候的风向效应,建筑物外表面所有风向中的风压最不利值是确定围护结构外表面风荷载的依据。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的荷载规范采用风压最值的全风向包络值规定了围护结构的风压标准值。另一方面,英国、欧洲和澳大利亚规范将对称建筑物的风荷载分为4个风向区间,每个风向区间包含90°风向范围,以每个风向区间内风压最不利值规定了围护结构的风压标准值。
在我国建筑结构设计时,基于风洞试验确定围护结构风荷载,通常给出全风向情况下的围护结构最不利风荷载,作为围护结构承载力和变形验算的依据。本标准总结了国外规范和我国工程设计实践经验,给出了全风向最不利情况的风荷载标准值,为设计人员提供了概念科学合理、简单易用的围护结构风荷载标准值,发展和完善了我国有关标准的内容。
3.0.8 围护结构承载力极限状态设计时,在屋盖上吸风荷载效应控制的荷载基本组合中,永久荷载分项系数不应大于0.9。
▼ 展开条文说明
3.0.8 对于轻质屋盖结构,上吸风荷载效应可能大于重力荷载效应;上吸风荷载是控制荷载,重力荷载与上吸风荷载方向相反,重力荷载对围护结构有利。在荷载基本组合中,本条明确了重力荷载对围护构件有利情况下的荷载分项系数不应大于0.9,通常取0.9。
3.0.9 围护结构应与主要承重结构可靠连接,并应具备适应风荷载及其他作用共同引起的屋盖主要承重结构变形的能力。
▼ 展开条文说明
3.0.9 轻型屋盖结构(例如金属屋盖)的围护结构由檩条与面板组成,面板与檩条的连接往往是保证抗风安全性的主要环节。目前,屋盖结构的风致破坏主要发生在屋面板与檩条之间的连接件破坏,容易成为结构的薄弱位置。因此,对连接件强度、变形的设计验算及构造措施是屋盖结构抗风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
3.0.10 屋面围护系统的抗风承载力、变形能力应根据抗风揭试验报告确定。扣合式、直立锁缝式压型金属板与固定支架、支座之间的连接强度宜根据试验确定。
▼ 展开条文说明
3.0.10 屋面围护系统包括屋面板、防水层、保温隔热层、隔气层、檩条及连接件等。当新型屋面围护系统首次应用时,需要进行抗风揭试验确定抗风承载力和变形能力,而对于已有形式的屋面围护系统,则可以根据以往风揭试验的试验报告确定围护系统的抗风承载力和变形能力。
本条中的“连接强度”是指压型金属板与支架、支座之间的锁缝强度。围护构件之间的连接强度根据力学性能试验确定。
4屋盖主要承重结构风荷载
4.1 一般规定
4 屋盖主要承重结构风荷载
4.1 一般规定
4.1.1 采用荷载组合进行屋盖主要承重结构抗风设计时,风荷载标准值可按本标准第4.1.2条确定;采用荷载效应组合时,风效应标准值可按本标准第4.1.3条确定。
▼ 展开条文说明
4.1.1 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计算多种荷载共同作用下的结构响应时,采用荷载组合方法,在结构上施加风荷载并与其他荷载进行组合,进行结构计算和验算;该标准给出了规则体型高层、高耸结构风荷载的具体计算公式,工程设计时,采用荷载组合方法十分方便。
对于复杂体型和重要的屋盖结构,需要进行风洞试验和随机振动分析,得到结构的风振响应,此时若采用荷载组合方法,则需要根据随机振动分析得到的结构风振响应计算等效静风荷载。实际上,若采用荷载效应组合,不需要进行等效静风荷载计算,将风振响应直接与其他荷载效应组合,更为方便。此外,复杂结构的等效静风荷载计算是一个难点问题,难以保证结构所有位置响应的高精度等效。基于上述考虑,本条既规定了荷载组合方法,亦规定了荷载效应组合方法;从结构可靠度理论可知,荷载效应组合系数与荷载组合系数是相同的。
4.1.2 垂直于屋盖表面,用于主要承重结构设计的风荷载标准值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ωk——风荷载标准值(kN/m2);
ω0——基本风压(kN/m2),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确定;
μz——风压高度变化系数,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确定;
μs——风荷载体型系数,按本标准第4.2.1条确定;
μd——脉动风效应等效风压系数,按本标准第4.2.2条确定。
▼ 展开条文说明
4.1.2 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的条文说明指出,屋盖结构不宜采用与高层建筑和高耸结构相同的风振系数计算方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屋盖表面经常出现平均风压幅值较小,甚至为0的区域,此时若按风振系数概念,平均风压幅值较小处风振系数很大,或出现奇异值,从概念上将导致动力放大作用更为显著的错觉,屋面区域内风振系数变化剧烈。
本标准采用平均风荷载与脉动风效应的等效静风荷载之和的形式,表达屋盖主要承重结构的风荷载标准值,提出了脉动风效应等效风压系数。从数值上来看,体型系数与脉动风效应等效风压系数之和相当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中体型系数与风振系数之积,这一表达方式避免了体型系数幅值小导致风振系数过大所产生的概念错觉。
在日本规范AIJ-RLB中,为了避免屋盖表面平均风压幅值较小区域引起风振系数出现奇异值,忽略了该区域平均风荷载的贡献,直接采用脉动风效应的等效静风荷载作为该区域的风荷载标准值。这相当于本标准规定的屋盖主要承重结构风荷载标准值的表达形式,本标准的表达形式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不仅适用于平均风压幅值较小区域,也同样适用于其他区域。
4.1.3 屋盖主要承重结构风效应标准值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rk——结构风效应标准值;
r——结构在平均风荷载μsμzω0作用下的平均风效应,由静力计算确定;
gr——结构风效应峰值因子,其值不应小于2.5;
σr——结构风效应标准差,分别按本标准第4.3.2条、第4.3.3条确定。
▼ 展开条文说明
4.1.3 结构风效应包括结构平均风效应和脉动风效应。根据本标准公式(4.1.2)中第一项表示的平均风荷载计算平均风效应。
结构脉动风效应可以根据结构特点选择合适的随机振动分析方法,主要包括频域的振型叠加法和时域的时程分析方法。此外,为了在考虑尽量少振型的前提下提高结构风振响应计算精度,可将脉动风效应分为背景响应和共振响应。其中,背景响应是脉动风荷载中的长周期成分引起的拟静力效应,采用静力方法计算;共振响应是脉动风荷载引起的结构共振产生的风效应,采用振型叠加法计算。
结构风效应通常服从高斯分布,高斯分布的峰值因子一般在3.0~5.0。考虑到结构可靠度水平受多个参数的共同影响以及我国建筑结构荷载规范、结构设计规范的继承性,本标准依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的有关规定,主要承重结构风效应峰值因子的取值不应小于2.5。
269'>《屋盖结构风荷载标准[附条文说明] 》JGJ/T 481-2019 本标准用词说明
本标准用词说明
1 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 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引用标准名录
引用标准名录
1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
2 《建筑工程风洞试验方法标准》JGJ/T 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