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文库 - 专注工程资料收集分享!

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检测技术管理规范GB50618-2011 ...

 前言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检测技术管理规范》的公告


现批准《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检测技术管理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50618-2011,自2012年10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3.0.3、3.0.4、3.0.10、3.0.13、4.1.1、4.2.1、4.4.10、5.4.1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二〇一一年四月二日


前言


本规范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08年工程建设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建标〔2008〕102号)的要求,由中国建筑业协会工程建设质量监督分会和福建省九龙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完成的。

本规范以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和工程使用期间的工程质量检测工作为对象,编制组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总结了近年来的实践经验,按照规范编制程序,对主要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吸收了有关方面的建议,并与有关工程施工质量验收、工程结构检测、鉴定标准等相协调,最后经审查定稿。

本规范共分6章和5个附录,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检测机构能力、检测程序、检测档案等。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中国建筑业协会工程建设质量监督分会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请各单位在执行本规范的过程中,随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寄中国建筑业协会工程建设质量监督分会(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三里河路9号,邮编∶100835,E-mail∶jdfh@fyi.net.cn,传真∶010-58934104),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规范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员和主要审查人员∶

主 编 单 位∶中国建筑业协会工程建设质量监督分会

福建省九龙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参 编 单 位∶上海市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监督总站

北京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

江苏省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总站

上海市建设工程检测行业协会

广东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检测总站

宁波三江检测有限公司

山东省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总站

深圳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

浙江大东吴集团建设有限公司

北京中集信达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海口市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

广州粤建三和软件有限公司

昆山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

主要起草人员∶吴松勤 林海洋 杨玉江 林爱花

潘延平 张大春 艾毅然 韩跃红

袁庆华 刘南渊 蒋屹军 张 爽

姚新良 张党生 乐嘉鲁 吴忠民

罗宗标 黄 俭 蒋荣夫 叶保群

沈舜民 梁世杰 金 元 姚建强

孙和生

主要审查人员∶金德钧 张昌叙 姜 红 白玉渊

张元勃 徐天平 唐 民 陈明珠

陈 飏

▼ 展开条文说明

1总 则

1 总则


1.0.1 为加强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规范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技术活动,保证检测工作质量,制定本规范。

▼ 展开条文说明

1.0.2 本规范适用于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有关建筑材料、工程实体质量检测活动的技术管理。

▼ 展开条文说明

1.0.3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技术管理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 准的规定。

▼ 展开条文说明

2术 语

2 术语 

▼ 展开条文说明

2.0.1 工程质量检测testing for quality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按照相关规定的要求,采用试验、测试等技术手段确定建设工程的建筑材料、工程实体质量特性的活动。

2.0.2 工程质量检测机构testing services for quality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具有法人资格,并取得相应资质,对社会出具工程质量检测数据或检测结论的机构。

2.0.3 检测人员testing personnel

经建设主管部门或其委托有关机构的考核,从事检测技术管理和检测操作人员的总称。

2.0.4 检测设备testing equipment

在检测工作中使用的、影响对检测结果作出判断的计量器具、标准物质以及辅助仪器设备的总称。

2.0.5 见证人员witnesses

具备相关检测专业知识,受建设单位或监理单位委派,对检测试件的取样、制作、送检及现场工程实体检测过程真实性、规范性见证的技术人员。

2.0.6 见证取样witness sampling

在见证人员见证下,由取样单位的取样人员,对工程中涉及结构安全的试块、试件和建筑材料在现场取样、制作,并送至有资格的检测单位进行检测的活动。

2.0.7 见证检测 witness test

在见证人员见证下,检测机构现场测试的活动。

2.0.8 鉴定检测 appraisal test

为建设工程结构性能可靠性鉴定(包括安全性鉴定和正常使用性鉴定)提供技术评估依据进行测试的活动。

2.0.9 工程检测管理信息系统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rm of testing for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信息化手段,对工程质量检测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存储、传输的管理系统。

3基本规定

3 基本规定


3.0.1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应执行国家现行有关技术标准。

▼ 展开条文说明

3.0.2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以下简称检测机构)应取得建设主管部门颁发的相应资质证书。

▼ 展开条文说明

3.0.3 检测机构必须在技术能力和资质规定范围内开展检测工作。(自2023年3月1日起废止该条,▶▶点击查看:新规《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质量控制通用规范》GB 55032-2022

▼ 展开条文说明

3.0.4 检测机构应对出具的检测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自2023年3月1日起废止该条,▶▶点击查看:新规《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质量控制通用规范》GB 55032-2022

▼ 展开条文说明

3.0.5 对实行见证取样和见证检测的项目,不符合见证要求的,检测机构不得进行检测。

▼ 展开条文说明

3.0.6 检测机构应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并增强纠错能力和持续改进能力。

▼ 展开条文说明

3.0.7 检测机构的技术能力(检测设备及技术人员配备)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中各相应专业检测项目的配备要求。

▼ 展开条文说明

3.0.8 检测机构应采用工程检测管理信息系统,提高检测管理效果和检测工作水平。

▼ 展开条文说明

3.0.9 检测机构应建立检测档案及日常检测资料管理制度。

▼ 展开条文说明

3.0.10 检测应按有关标准的规定留置已检试件。有关标准留置时间无明确要求的,留置时间不应少于72h。(自2023年3月1日起废止该条,▶▶点击查看:新规《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质量控制通用规范》GB 55032-2022

▼ 展开条文说明

3.0.11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

▼ 展开条文说明

3.0.12 施工单位应根据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和检测标准的要求编制检测计划,并应做好检测取样、试件制作、养护和送检等工作。

▼ 展开条文说明

3.0.13 检测试件的提供方应对试件取样的规范性、真实性负责。(自2023年3月1日起废止该条,▶▶点击查看:新规《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质量控制通用规范》GB 55032-2022

▼ 展开条文说明

4检测机构能力

4.1 检测人员

4 检测机构能力

4.1 检测人员


4.1.1 检测机构应配备能满足所开展检测项目要求的检测人员。(自2023年3月1日起废止该条,▶▶点击查看:新规《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质量控制通用规范》GB 55032-2022

▼ 展开条文说明

4.1.2 检测机构检测项目的检测技术人员配备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的规定,并宜按附录B的要求设立相应的技术岗位。

▼ 展开条文说明

4.1.3 检测机构的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检测项目负责人应具有工程类专业中级及其以上技术职称,掌握相关领域知识,具有规定的工作经历和检测工作经验。

检测报告批准人、检测报告审核人应经检测机构技术负责人授权,掌握相关领域知识,并具有规定的工作经历和检测工作经验。

▼ 展开条文说明

4.1.4 检测机构室内检测项目持有岗位证书的操作人员不得少于2人;现场检测项目持有岗位证书的操作人员不得少于3人。

▼ 展开条文说明

4.1.5 检测操作人员应经技术培训、通过建设主管部门或委托有关机构的考核,方可从事检测工作。

▼ 展开条文说明

4.1.6 检测人员应及时更新知识,按规定参加本岗位的继续教育。继续教育的学时应符合国家相关要求。

▼ 展开条文说明

4.1.7 检测人员岗位能力应按规定定期进行确认。

▼ 展开条文说明

4.2 检测设备

4.2 检测设备


4.2.1 检测机构应配备能满足所开展检测项目要求的检测设备。(自2023年3月1日起废止该条,▶▶点击查看:新规《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质量控制通用规范》GB 55032-2022

▼ 展开条文说明

4.2.2 检测机构检测项目的检测设备配备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的规定,并宜分为A、B、C三类,分类管理。具体分类宜符合本规范附录C的要求。

▼ 展开条文说明

4.2.3 A类检测设备的范围宜符合本规范附录C第C.0.1条的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本单位的标准物质(如果有时);

2 精密度高或用途重要的检测设备;

3 使用频繁,稳定性差,使用环境恶劣的检测设备。

▼ 展开条文说明

4.2.4 B类检测设备的范围宜符合本规范附录C第C.0.2条的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对测量准确度有一定的要求,但寿命较长、可靠性较好的检测设备;

2 使用不频繁,稳定性比较好,使用环境较好的检测设备。

▼ 展开条文说明

4.2.5 C类检测设备的范围宜符合本规范附录C第C.0.3条的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只用作一般指标,不影响试验检测结果的检测设备;

2 准确度等级较低的工作测量器具。

▼ 展开条文说明

4.2.6 A类、B类检测设备在启用前应进行首次校准或检测。

▼ 展开条文说明

4.2.7 检测设备的校准或检测应送至具有校准或检测资格的实验室进行校准或检测。

▼ 展开条文说明

4.2.8 A类检测设备的校准或检测周期应根据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的要求,检测设备出厂技术说明书等,并结合检测机构实际情况确定。

▼ 展开条文说明

4.2.9 B类检测设备的校准或检测周期应根据检测设备使用频次、环境条件、所需的测量准确度,以及由于检测设备发生故障所造成的危害程度等因素确定。

▼ 展开条文说明

4.2.10 检测机构应制定A类和B类检测设备的周期校准或检测计划,并按计划执行。

▼ 展开条文说明

4.2.11 C类检测设备首次使用前应进行校准或检测,经技术负责人确认,可使用至报废。

▼ 展开条文说明

4.2.12 检测设备的校准或检测结果应由检测项目负责人进行管理。

▼ 展开条文说明

4.2.13 检测机构自行研制的检测设备应经过检测验收,并委托校准单位进行相关参数的校准,符合要求后方可使用。

▼ 展开条文说明

4.2.14 检测机构的所有设备均应标有统一的标识,在用的检测设备均应标有校准或检测有效期的状态标识。

▼ 展开条文说明

4.2.15 检测机构应建立检测设备校准或检测周期台账,并建立设备档案,记录检测设备技术条件及使用过程的相关信息。

▼ 展开条文说明

4.2.16 检测机构对大型的、复杂的、精密的检测设备应编制使用操作规程。

▼ 展开条文说明

4.2.17 检测机构应对主要检测设备作好使用记录,用于现场检测的设备还应记录领用、归还情况。

▼ 展开条文说明

4.2.18 检测机构应建立检测设备的维护保养、日常检查制度,并作好相应记录。

▼ 展开条文说明

4.2.19 当检测设备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校准或检测∶

1 可能对检测结果有影响的改装、移动、修复和维修后;

2 停用超过校准或检测有效期后再次投入使用;

3 检测设备出现不正常工作情况;

4 使用频繁或经常携带运输到现场的,以及在恶劣环境下使用的检测设备。

▼ 展开条文说明

4.2.20 当检测设备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不得继续使用∶

1 当设备指示装置损坏、刻度不清或其他影响测量精度时;

2 仪器设备的性能不稳定,漂移率偏大时;

3 当检测设备出现显示缺损或按键不灵敏等故障时;

4 其他影响检测结果的情况。

▼ 展开条文说明

《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检测技术管理规范》GB50618-2011

4.3 检测场所

4.3 检测场所


4.3.1 检测机构应具备所开展检测项目相适应的场所。房屋建筑面积和工作场地均应满足检测工作需要,并应满足检测设备布局及检测流程合理的要求。

▼ 展开条文说明

4.3.2 检测场所的环境条件等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并应满足检测工作及保证工作人员身心健康的要求。对有环境要求的场所应配备相应的监控设备,记录环境条件。

▼ 展开条文说明

4.3.3 检测场所应合理存放有关材料、物质,确保化学危险品、有毒物品、易燃易爆等物品安全存放;对检测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影响环境条件及有毒物质等的处置,应符合环境保护和人身健康、安全等方面的相关规定,并应有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

▼ 展开条文说明

4.3.4 检测工作场所应有明显标识,与检测工作无关的人员和物品不得进入检测工作场所。

▼ 展开条文说明

4.3.5 检测工作场所应有安全作业措施和安全预案,确保人员、设备及被检测试件的安全。

▼ 展开条文说明

4.3.6 检测工作场所应配备必要的消防器材,存放于明显和便于取用的位置,并应有专人负责管理。

▼ 展开条文说明

4.4 检测管理

4.4 检测管理


4.4.1 检测机构应执行国家现行有关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建立检测技术管理体系,并按管理体系运行。

▼ 展开条文说明

4.4.2 检测机构应建立内部审核制度,发现技术管理中的不足并进行改正。

▼ 展开条文说明

4.4.3 检测机构的检测管理信息系统,应能对工程检测活动各阶段中产生的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储存、维护和使用。

▼ 展开条文说明

4.4.4 检测管理信息系统宜覆盖全部检测项目的检测业务流程,并宜在网络环境下运行。

▼ 展开条文说明

4.4.5 检测机构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管理应采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确保数据存储与传输安全、可靠;并应设置必要的数据接口,确保系统与检测设备或检测设备与有关信息网络系统的互联互通。

▼ 展开条文说明

4.4.6 应用软件应符合软件工程的基本要求,应经过相关机构的评审鉴定,满足检测功能要求,具备相应的功能模块,并应定期进行论证。

▼ 展开条文说明

4.4.7 检测机构应设专人负责信息化管理工作,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功能应满足相关检测项目所涉及工程技术规范的要求,技术规范更新时,系统应及时升级更新。

▼ 展开条文说明

4.4.8 检测机构宜按规定定期向建设主管部门报告以下主要技术工作∶

1 按检测业务范围进行检测的情况;

2 遵守检测技术条件(包括实验室技术能力和检测程序等)的情况;

3 执行检测法规及技术标准的情况;

4 检测机构的检测活动,包括工作行为、人员资格、检测设备及其状态、设施及环境条件、检测程序、检测数据、检测报告等;

5 按规定报送统计报表和有关事项。

▼ 展开条文说明

4.4.9 检测机构应定期作比对试验,当地管理部门有要求的,并应按要求参加本地区组织的能力验证。

▼ 展开条文说明

4.4.10 检测机构严禁出具虚假检测报告。凡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判定为虚假检测报告∶

1 不按规定的检测程序及方法进行检测出具的检测报告;

2 检测报告中数据、结论等实质性内容被更改的检测报告;

3 未经检测就出具的检测报告;

4 超出技术能力和资质规定范围出具的检测报告。(自2023年3月1日起废止该条,▶▶点击查看:新规《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质量控制通用规范》GB 55032-2022

▼ 展开条文说明

5检测程序

5.1 检测委托

5 检测程序

5.1 检测委托


5.1.1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应以工程项目施工进度或工程实际需要进行委托,并应选择具有相应检测资质的检测机构。

▼ 展开条文说明

5.1.2 检测机构应与委托方签订检测书面合同,检测合同应注明检测项目及相关要求。需要见证的检测项目应确定见证人员。检测合同主要内容宜符合本规范附录D的规定。

▼ 展开条文说明

5.1.3 检测项目需采用非标准方法检测时,检测机构应编制相应的检测作业指导书,并应在检测委托合同中说明。

▼ 展开条文说明

5.1.4 检测机构对现场工程实体检测应事前编制检测方案,经技术负责人批准;对鉴定检测、危房检测,以及重大、重要检测项目和为有争议事项提供检测数据的检测方案应取得委托方的同意。

▼ 展开条文说明

5.2 取样送检

5.2 取样送检


5.2.1 建筑材料的检测取样应由施工单位、见证单位和供应单位根据采购合同或有关技术标准的要求共同对样品的取样、制样过程、样品的留置、养护情况等进行确认,并应做好试件标识。

▼ 展开条文说明

5.2.2 建筑材料本身带有标识的,抽取的试件应选择有标识的部分。

▼ 展开条文说明

5.2.3 检测试件应有清晰的、不易脱落的唯一性标识。标识应包括制作日期、工程部位、设计要求和组号等信息。

▼ 展开条文说明

5.2.4 施工过程有关建筑材料、工程实体检测的抽样方法、检测程序及要求等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工程质量验收规范的规定。

▼ 展开条文说明

5.2.5 既有房屋、市政基础设施现场工程实体检测的抽样方法、检测程序及要求等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 展开条文说明

5.2.6 现场工程实体检测的构件、部位、检测点确定后,应绘制测点图,并应经技术负责人批准。

▼ 展开条文说明

5.2.7 实行见证取样的检测项目,建设单位或监理单位确定的见证人员每个工程项目不得少于2人,并应按规定通知检测机构。

▼ 展开条文说明

5.2.8 见证人员应对取样的过程进行旁站见证,作好见证记录。见证记录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1 取样人员持证上岗情况;

2 取样用的方法及工具模具情况;

3 取样、试件制作操作的情况;

4 取样各方对样品的确认情况及送检情况;

5 施工单位养护室的建立和管理情况;

6 检测试件标识情况。

▼ 展开条文说明

5.2.9 检测收样人员应对检测委托单的填写内容、试件的状况以及封样、标识等情况进行检查,确认无误后,在检测委托单上签收。

▼ 展开条文说明

5.2.10 试件接受应按年度建立台账,试件流转单应采取盲样形式,有条件的可使用条形码技术等。

▼ 展开条文说明

5.2.11 检测机构自行取样的检测项目应作好取样记录。

▼ 展开条文说明

5.2.12 检测机构对接收的检测试件应有符合条件的存放设施,确保样品的正确存放、养护。

▼ 展开条文说明

5.2.13 需要现场养护的试件,施工单位应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配备取样、制样人员,及取样、制样设备及养护设施。

▼ 展开条文说明

5.3 检测准备

5.3 检测准备


5.3.1 检测机构的收样及检测试件管理人员不得同时从事检测工作,并不得将试件的信息泄露给检测人员。

▼ 展开条文说明

5.3.2 检测人员应校对试件编号和任务流转单的一致性,保证与委托单编号、原始记录和检测报告相关联。

▼ 展开条文说明

5.3.3 检测人员在检测前应对检测设备进行核查,确认其运作正常。数据显示器需要归零的应在归零状态。

▼ 展开条文说明

5.3.4 试件对贮存条件有要求时,检测人员应检查试件在贮存期间的环境条件符合要求。

▼ 展开条文说明

5.3.5 对首次使用的检测设备或新开展的检测项目以及检测标准变更的情况,检测机构应对人员技能、检测设备、环境条件等进行确认。

▼ 展开条文说明

5.3.6 检测前应确认检测人员的岗位资格,检测操作人员应熟识相应的检测操作规程和检测设备使用、维护技术手册等。

▼ 展开条文说明

5.3.7 检测前应确认检测依据、相关标准条文和检测环境要求,并将环境条件调整到操作要求的状况。

▼ 展开条文说明

5.3.8 现场工程实体检测应有完善的安全措施。检测危险房屋时还应对检测对象先进行勘察,必要时应先进行加固。

▼ 展开条文说明

5.3.9 检测人员应熟悉检测异常情况处理预案。

▼ 展开条文说明

5.3.10 检测前应确认检测方法标准,确认原则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有多种检测方法标准可用时,应在合同中明确选用的检测方法标准;

2 对于一些没有明确的检测方法标准或有地区特点的检测项目,其检测方法标准应由委托双方协商确定。

▼ 展开条文说明

5.3.11 检测委托方应配合检测机构做好检测准备,并提供必要的条件。按时提供检测试件,提供合理的检测时间,现场工程实体检测还应提供相应的配合等。

▼ 展开条文说明

《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检测技术管理规范》GB50618-2011

5.4 检测操作

5.4 检测操作


5.4.1 检测应严格按照经确认的检测方法标准和现场工程实体检测方案进行。(自2023年3月1日起废止该条,▶▶点击查看:新规《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质量控制通用规范》GB 55032-2022

▼ 展开条文说明

5.4.2 检测操作应由不少于2名持证检测人员进行。

▼ 展开条文说明

5.4.3 检测原始记录应在检测操作过程中及时真实记录,检测原始记录应采用统一的格式。原始记录的内容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试验室检测原始记录内容宜符合本规范附录E第E.0.1条的规定;

2 现场工程实体检测原始记录内容宜符合本规范附录E第E.0.2条的规定。

▼ 展开条文说明

5.4.4 检测原始记录笔误需要更正时,应由原记录人进行杠改,并在杠改处由原记录人签名或加盖印章。

▼ 展开条文说明

5.4.5 自动采集的原始数据当因检测设备故障导致原始数据异常时,应予以记录,并应由检测人员作出书面说明,由检测机构技术负责人批准,方可进行更改。

▼ 展开条文说明

5.4.6 检测完成后应及时进行数据整理和出具检测报告,并应做好设备使用记录及环境、检测设备的清洁保养工作。对已检试件的留置处理除应符合本规范第3.0.10条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已检试件留置应与其他试件有明显的隔离和标识;

2 已检试件留置应有唯一性标识,其封存和保管应由专人负责;

3 已检试件留置应有完整的封存试件记录,并分类、分品种有序摆放,以便于查找。

▼ 展开条文说明

5.4.7 见证人员对现场工程实体检测进行见证时,应对检测的关键环节进行旁站见证,现场工程实体检测见证记录内容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1 检测机构名称、检测内容、部位及数量;

2 检测日期、检测开始、结束时间及检测期间天气情况;

3 检测人员姓名及证书编号;

4 主要检测设备的种类、数量及编号;

5 检测中异常情况的描述记录;

6 现场工程检测的影像资料;

7 见证人员、检测人员签名。

▼ 展开条文说明

5.4.8 现场工程实体检测活动应遵守现场的安全制度,必要时应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 展开条文说明

5.4.9 现场工程实体检测时应有环保措施,对环境有污染的试剂、试材等应有预防撒漏措施,检测完成后应及时清理现场并将有关用后的残剩试剂、试材、垃圾等带走。

▼ 展开条文说明

5.5 检测报告

5.5 检测报告


5.5.1 检测项目的检测周期应对外公示,检测工作完成后,应及时出具检测报告。

▼ 展开条文说明

5.5.2 检测报告宜采用统一的格式;检测管理信息系统管理的检测项目,应通过系统出具检测报告。检测报告内容应符合检测委托的要求,并宜符合本规范附录E第E.0.3、第E.0.4条的规定。

▼ 展开条文说明

5.5.3 检测报告编号应按年度编号,编号应连续,不得重复和空号。

▼ 展开条文说明

5.5.4 检测报告至少应由检测操作人签字、检测报告审核人签字、检测报告批准人签发,并加盖检测专用章,多页检测报告还应加盖骑缝章。

▼ 展开条文说明

5.5.5 检测报告应登记后发放。登记应记录报告编号、份数、领取日期及领取人等。

▼ 展开条文说明

5.5.6 检测报告结论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材料的试验报告结论应按相关材料、质量标准给出明确的判定;

2 当仅有材料试验方法而无质量标准,材料的试验报告结论应按设计要求或委托方要求给出明确的判定;

3 现场工程实体的检测报告结论应根据设计及鉴定委托要求给出明确的判定。

▼ 展开条文说明

5.5.7 检测机构应建立检测结果不合格项目台账,并应对涉及结构安全、重要使用功能的不合格项目按规定报送时间报告工程项目所在地建设主管部门。

▼ 展开条文说明

5.6 检测数据的积累利用

5.6 检测数据的积累利用


5.6.1 检测机构应对日常检测取得的数据进行积累整理。

▼ 展开条文说明

5.6.2 检测机构应定期对检测数据统计分析。

▼ 展开条文说明

5.6.3 检测机构应按规定向工程建设主管部门提供有关检测数据。

▼ 展开条文说明

6检测档案

6 检测档案


6.0.1 检测机构应建立检测资料档案管理制度,并做好检测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分类编目和利用工作。

▼ 展开条文说明

6.0.2 检测机构应建立检测资料档案室,档案室的条件应能满足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的长期存放。

▼ 展开条文说明

6.0.3 检测资料档案应包含检测委托合同、委托单、检测原始记录、检测报告和检测台账、检测结果不合格项目台账、检测设备档案、检测方案、其他与检测相关的重要文件等。

▼ 展开条文说明

6.0.4 检测机构检测档案管理应由技术负责人负责,并由专(兼)职档案员管理。

▼ 展开条文说明

6.0.5 检测资料档案保管期限,检测机构自身的资料保管期限应分为5年和20年两种。涉及结构安全的试块、试件及结构建筑材料的检测资料汇总表和有关地基基础、主体结构、钢结构、市政基础设施主体结构的检测档案等宜为20年;其他检测资料档案保管期限宜为5年。

▼ 展开条文说明

6.0.6 检测档案可是纸质文件或电子文件。电子文件应与相应的纸质文件材料一并归档保存。

▼ 展开条文说明

6.0.7 保管期限到期的检测资料档案销毁应进行登记、造册后经技术负责人批准。销毁登记册保管期限不应少于5年。

▼ 展开条文说明

 附录A 检测项目、检测设备及技术人员配备表

附录A 检测项目、检测设备及技术人员配备表


表A 检测项目、检测设备及技术人员配备表

注:1 本表列出的各专业检测项目(参数)是检测机构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检测项目(参数)。

 2 为保证检测项目(参数)的结果正确,规定了检测项目应配备的设备、技术人员。

 3 拥有建筑材料,施工过程的有关检测项目及其他专项检测中的五项及以上检测项目(参数)的检测机构,多项目综合检测机构的人员、设备配备可适当调整。

《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检测技术管理规范》GB50618-2011

 附录B 检测机构技术能力、基本岗位及职责

附录B 检测机构技术能力、基本岗位及职责


B.0.1 技术负责人。应具有相应专业的中级、高级技术职称,连续从事工程检测工作的年限符合相关规定,全面负责检测机构的技术工作,其岗位职责如下∶

1 确定技术管理层的人员及其职责,确定各检测项目的负责人;

2 主持制定并签发检测人员培训计划,并监督培训计划的实施;

3 主持对检测质量有影响的产品供应方的评价,并签发合格供应方名单;

4 主持收集使用标准的最新有效版本,组织检测方法的确认及检测资源的配置;

5 主持检测结果不确定度的评定;

6 主持检测信息及检测档案管理工作;

7 按照技术管理层的分工批准或授权有相应资格的人批准和审核相应的检测报告;

8 主持合同评审,对检测合作单位进行能力确认;

9 检查和监督安全作业和环境保护工作;

10 批准作业指导书、检测方案等技术文件;

11 批准检测设备的分类,批准检测设备的周期校准或周期检测计划并监督执行; 

12 批准实验比对计划和参加本地区组织的能力验证,并对其结果的有效性组织评价。

B.0.2 质量负责人。应具有相应专业的中级或高级技术职称,连续从事工程检测工作的年限符合相关规定,负责检测机构的质量体系管理,其岗位职责如下∶

1 主持管理(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的编写、修订,并组织实施;

2 对管理体系的运行进行全面监督,主持制定预防措施、纠正措施,对纠正措施执行情况组织跟踪验证,持续改进管理体系;

3 主持对检测的申诉和投诉的处理,代表检测机构参与检测争议的处理;

4 编制内部质量体系审核计划,主持内部审核工作的实施,签发内部审核报告;

5 编制管理评审计划,协助最高管理者做好管理评审工作,组织起草管理评审报告;

6 负责检测人员培训计划的落实工作;

7 主持检测质量事故的调查和处理,组织编写并签发事故调查报告。

B.0.3 检测项目负责人。应具有相应专业的中级技术职称,从事工程检测工作的年限符合相关规定,负责本检测项目的日常技术、质量管理工作,其岗位职责如下∶

1 编制本项目作业指导书、检测方案等技术文件;

2 负责本项目检测工作的具体实施,组织、指导、检查和监督本项目检测人员的工作;

3 负责做好本项目环境设施、检测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

4 负责本项目检测设备的校准或检测工作,负责确定本项目检测设备的计量特性、分类、校准或检测周期,并对校准结果进行适用性判定;

5 组织编写本项目的检测报告,并对检测报告进行审核;

6 负责本项目检测资料的收集、汇总及整理。

B.0.4 设备管理员。应具有检测设备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工程检测工作的基本知识,从事工程检钡4工作的年限符合相关规定,负责检测设备的日常管理工作,其职责如下∶

1 协助检测项目负责人确定检测设备计量特性、规格型号,参与检测设备的采购安装;

2 协助检测项目负责人对检测设备进行分类;

3 建立和维护检测设备管理台账和档案;

4 对检测设备进行标识,对标识进行维护更新;

5 协助检测项目负责人确定检测设备的校准或检测周期,编制检测设备的周期校准或检测计划;

6 提出校准或检测单位,执行周期校准或检测计划;

7 对设备的状况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检查,督促检测人员按操作规程操作,并做好维护保养工作;

8 指导、检查法定计量单位的使用。

B.0.5 检测信息管理员。具有一级及以上计算机证书,负责本机构信息化工作、局域网及信息上传工作,其职责如下∶

1 建立和维护计算机本系统、局域网,作好网络设备、计算机系统软、硬件的维护管理;

2 负责本系统、局域网与本地区信息管理系统控制中心连接的管理工作,确保网络正常连接,准确、及时地上传检测信息;

3 作好检测数据的积累整理;

4 作好检测信息统计及上报工作。

B.0.6 档案管理员。应具有相应的文秘基本知识,负责档案管理的具体工作,其职责如下∶

1 指导、督促有关部门或人员作好检测资料的填写、收集、整理、保管,保质保量按期移交档案资料;

2 负责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立卷、编目、归档、借阅等工作;

3 负责有效文件的发放和登记 ,并及时回收失效文件;

4 负责档案的保管工作,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5 负责电子文件档案的内容应与纸质文件一致,一起归档;

6 参与对已超过保管期限档案的鉴定,提出档案存毁建议,编制销毁清单。

B.0.7 检测操作人员岗位。应经过相应各种检测项目的技术培训,经考核合格,取得岗位证书,其职责如下∶

1 掌握所用仪器设备性能、维护知识和正确保管使用;

2 掌握所在检测项目的检测规程和操作程序;

3 按规定的检测方法进行检测,坚持检测程序;

4 作好检测原始记录;

5 对检测结果在检测报告上签字确认;

6 负责所用仪器、设备的日常保管及维护清洁工作;

7 负责所用仪器、设备使用登记台账;

8 负责检测项目工作区的环境卫生工作等。

 附录C 常用检测设备管理分类

附录C 常用检测设备管理分类


C.0.1 A类检测设备主要设备宜符合表C.0.1的规定

表C.0.1 A类检测设备主要设备表

注∶带"*"的设备为应编制使用操作规程和做好使用记录的设备。

C.0.2 B类检测设备主要设备宜符合表C.0.2的规定∶

表C.0.2 B类检测设备主要设备表

注∶带"*"的设备为应编制使用操作规程和做好使用记录的设备。

C.0.3 C类检测设备主要设备宜符合表C.0.3的规定∶

表C.0.3 C类检测设备主要设备表

 附录D 检测合同的主要内容

附录D 检测合同的主要内容


D.0.1 检测合同可包括检测合同、检测委托单、检测协议书等委托文件。

D.0.2 检测合同应明确如下主要内容∶

1 合同委托双方单位名称、地址、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2 工程概况。

3 检测项目及检测结论。接受委托的工程检测项目应逐项填写,提出实验室检测、现场工程实体检测项目及要求.并附委托检测项目标准名称及收费—览表。

4 检测标准,并附标准名称表。

5 检测费用的核算与支付∶

 1)确定各检测项目单价清单,并附表;

 2)明确结算付款方式;

 3)规定检测项目费用有异议时的解决方式。

6 检测报告的交付∶

 1)乙方交付检测报告时间的约定,各项目应附表,检测 报告份数;

 2)双方约定检测报告交付方式。

7 检测样品的取样、制样、包装、运输∶

 1)双方约定检测试件的交付方式,双方的工作内容及责任。乙方按有关规定对检测后的试件进行留样及特殊 要求。有特殊要求的应在合同中说明;

 2)检测样品运输费用的承担。

8 甲方的权利义务。

9 乙方的权利义务。

10 对检测结论异议的处理。甲方对检测结论有异议的,可由双方共同认可的检测机构复检。复检结论与原检测结论相同,由甲方支付复检费用;反之,则由乙方承担复检费用。若对复检结论仍有异议的,可向建设主管部门申请专家论证解决。

11 违约责任。

12 其他约定事项。

13 争议的解决方式。

14 合同生效、双方签约及双方基本信息。

15 其他事项。

 附录E 检测原始记录、检测报告的主要内容

附录E 检测原始记录、检测报告的主要内容


E.0.1 试验室检测原始记录应包括下列内容∶

1 试样名称、试样编号、委托合同编号;

2 检测日期、检测开始及结束的时间;

3 使用的主要检测设备名称和编号;

4 试样状态描述;

5 检测的依据;

6 检测环境记录数据(如有要求);

7 检测数据或观察结果;

8 计算公式、图表、计算结果(如有要求);

9 检测方法要求记录的其他内容;

10 检测人、复核人签名。


E.0.2 现场工程实体检测原始记录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委托单位名称、工程名称、工程地点;

2 检测工程概况,检测鉴定种类及检测要求;

3 委托合同编号;

4 检测地点、检测部位;

5 检测日期、检测开始及结束的时间;

6 使用的主要检测设备名称和编号;

7 检测的依据;

8 检测对象的状态描述;

9 检测环境数据(如有要求);

10 检测数据或观察结果;

11 计算公式、图表、计算结果(如有要求);

12 检测中异常情况的描述记录;

13 检测、复核人员签名,有见证要求的见证人员签名。


E.0.3 试验室检测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1 检测报告名称;

2 委托单位名称、工程名称、工程地点;

3 报告的编号和每页及总页数的标识;

4 试样接收日期、检测日期及报告日期;

5 试样名称、生产单位、规格型号、代表批量;

6 试样的说明和标识等;

7 试样的特性和状态描述;

8 检测依据及执行标准;

9 检测数据及结论;

10 必要的检测说明和声明等;

11 检测、审核、批准人(授权签字人)不少于三级人员的签名;

12 取样单位的名称和取样人员的姓名、证书编号;

13 对见证试验,见证单位和见证人员的姓名、证书编号;

14 检测机构的名称、地址及通信信息。


E.0.4 现场工程实体检测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委托单位名称;

2 委托单位委托检测的主要目的及要求;

3 工程概况,包括工程名称、结构类型、规模、施工日期、竣工日期及现状等;

4 工程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及监理单位名称;

5 被检工程以往检测情况概述;

6 检测项目、检测方法及依据的标准;

7 抽样方案及数量((附测点图);

8 检测Et期,报告完成日期;

9 检测项目的主要分类检测数据和汇总结果;检测结果、检测结论;

10 主要检测人、审核和批准人的签名;

11 对见证检测项目,应有见证单位、见证人员姓名、证书编号;

12 检测机构的名称、地址和通信信息;

13 报告的编号和每页及总页数的标识。

 本规范用词说明

本规范用词说明


1 为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这样做的词∶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 本规范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规范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检测技术管理规范》GB50618-2011

本文链接:/guifan/3834.html

版权声明:站内所有文章皆来自网络转载,只供模板演示使用,并无任何其它意义!

发表评论 共有 0 条评论)

联系客服
网站客服 业务合作 Q交流群
123456789
公众号
公众号
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