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民用建筑氡防治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radon control of civil building
JGJ/T 349-2015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施行日期:2015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
第746号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行业标准《民用建筑氡防治技术规程》的公告
现批准《民用建筑氡防治技术规程》为行业标准,编号为JGJ/T 349-2015,自2015年10月1日起实施。
本规程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5年2月5日
前言
▼ 展开条文说明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0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10]43号)的要求,规程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本规程。
本规程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和符号;3.建设规划与工程勘察;4.设计;5.施工;6.验收;7.室内氡治理。
本规程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由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地址:深圳市福田区上梅林梅坳三路29号,邮编:518049)。
本规程主编单位: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泰宏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本规程参编单位:河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
南华大学
苏州大学
北京固斯特国际化工有限公司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员:陈泽广 陈松华 刘丹 符适 王喜元 肖德涛 朱立 黄金荣 孙浩 黄勇 严义清 刘秋林 王倩雪 孙亮
本规程主要审查人员:刘森林 王自福 周竹虚 尚兵 郑天亮 孟建民 李素华 黄晨光 肖营 梅爱华 黄圭峰
1 总 则
1.0.1 为防治民用建筑室内氡的污染,保障公众健康,做到氡防治措施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民用建筑氡防治的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及验收。
▼ 展开条文说明
1.0.3 民用建筑工程检测机构和氡治理施工单位应具备相应能力,施工前应对施工人员进行氡危害告知及防护知识教育,并应经过培训方可上岗。
▼ 展开条文说明
1.0.4 民用建筑室内氡的防治,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 展开条文说明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 语
2.1.1 土壤氡浓度 radon concentration in soil gas
土壤间隙中空气的氡浓度。
2.1.2 氡析出率 radon exhalation rate
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介质表面析出的氡的放射性活度。
2.1.3 防氡材料 materials protected against radon
能长期有效阻止土壤和建筑材料中氡析出的材料。
▼ 展开条文说明
2.1.4 架空层 overhead layer
建筑物中仅以结构构件作为支撑,无围合墙体及门窗的开敞空间层。
▼ 展开条文说明
2.1.5 空气隔离间层 air isolation layer
在土壤与一层楼板之间架空,通过通风稀释土壤中析出的氡浓度,隔离土壤氡进入一层空间的无使用功能的空间。
▼ 展开条文说明
2.1.6 防氡复合地面 composite ground protected against radon
在混凝土楼地面基础上按水泥砂浆找平、防氡材料层、水泥砂浆保护层顺序施工完成的复合地面。
▼ 展开条文说明
2.1.7 土壤减压法 soil depressurization
降低土壤中空气的压力,以减少氡向室内渗透的方法。
2.1.8 被动土壤减压法 passive soil depressurization
通过空气隔离间层、连接管道以及一系列的构造措施构成一套排氡系统,利用自然通风的“烟囱效应”使建筑物底板下方形成负压区,以减少氡气向室内渗透的方法。
2.1.9 主动土壤减压法 active soil depressurization
利用风机抽气,使建筑物底板下方形成负压,以减少氡气向室内渗透的方法。
▼ 展开条文说明
2.1.10 有效扩散长度 effective diffusion length
当氡气的浓度减少至射气源氡气浓度的1/e时,该点离射气源的有效距离。
▼ 展开条文说明
2.1.11 防氡效率 radon mitigation efficiency
防氡涂料防止氡扩散的效率,可用集氡室氡浓度与测量室氡浓度的差值与集氡室氡浓度之比表示。
▼ 展开条文说明
2.2 符 号
a——对氡析出率测量数据进行最小二乘法线性拟合得出的直线斜率;
C0.3——换气次数为0.3次/h的情况下的室内氡浓度;
C——24h或更长时间的室内氡浓度监测结果平均值;
C0——室外空气中的氡浓度;
d——防氡涂料试验样品厚度;
IRa——内照射指数;
Iγ——外照射指数;
J——待测试件的氡析出面的氡析出率;
k——氡-222在介质中的扩散系数;
l——防氡材料的氡有效扩散长度;
n0——试验装置中集氡室内的氡浓度;
n——试验装置中测量室内的氡浓度;
S——待测试件的氡析出面的面积;
T——测量持续时间;
t——通风时间;
V——氡析出率测试箱中剩余空间的容积;
η0——被测房间对外门窗关闭状态下的单位时间内换气次数;
η0.3——正常使用情况下的换气次数;
η——换气次数;
λ——氡-222衰变常数。
3 建设规划与工程勘察
3.1 建设规划阶段
3.1.1 在进行城乡建设规划时,应进行区域性土壤氡浓度或土壤表面氡析出率调查,并应根据调查结果绘制区域性土壤氡等值线图。
▼ 展开条文说明
3.1.2 土壤类别达到四类的区域不宜按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 50325中规定的Ⅰ类民用建筑建设用地进行规划。当城市建设必须在四类土壤区域建设Ⅰ类民用建筑时,应进行环境氡对建设项目室内环境的影响评价。
▼ 展开条文说明
3.2 工程勘察阶段
3.2.1 新建、扩建的民用建筑工程场地土壤氡浓度或土壤表面氡析出率的检测布点应覆盖所有单体建筑。
▼ 展开条文说明
3.2.2 对于地下水位较浅或多石等不宜采用土壤氡浓度测量方法的地区,可进行土壤表面氡析出率的检测。
3.2.3 民用建筑工程场地土壤氡浓度检测方法及土壤表面氡析出率检测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 50325的有关规定。
604'>《民用建筑氡防治技术规程[附条文说明]》JGJ/T 349-2015附录C 土壤减压法
C.0.1 土壤减压法的设计(图C.0.1)和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图C.0.1 主动土壤减压法系统
1-聚氨酯嵌缝;2-复合地面防氡材料;3-防氡涂料;4-聚氨酯嵌缝膏;5-排风机;
6-压力监控器;7-100PVC氡排放管;8-结构楼板;9-骨料或架空层;10-素土夯实;11-穿梁排氡管;12-集气坑;13-进风口
1 在底板下应连续铺设一层100mm~150mm高的卵石或粒石,其粒径宜为12mm~25mm;
2 底板下空间被地梁或地垄墙分割成若干空间时,应在地梁或地垄墙上预留洞口或穿梁排气管打断分隔;
3 在排氡分区中央应设置1200mm×1200mm×200mm的集气坑;
4 安装直径为100mm~150mm的PVC排氡管,从集气坑引至室外并延伸到屋面以上,排气口周边7.5m范围内不得设置进风口;
5 在排氡管末端应安装排风机;
6 设置报警装置:当系统非正常运行,底板空间的负压不能满足系统需求时,系统应发出警报。
▼ 展开条文说明
C.0.2 骨料的规格和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铺装骨料的粒径宜为12mm~25mm,粒径为12mm的骨料空隙率不应小于40%;
2 应在整个底板下均匀的放置一层100mm~150mm厚的干净骨料,不得加入杂质;在骨料上层及下方应各铺设一层土工布。
▼ 展开条文说明
C.0.3 粒石层外墙上设进风口,进风口位置应避免与排气管短路,并不留死角。在地梁或地垄墙上预留洞口或穿梁排气管,洞口或排气管直径应为100mm±5mm,间距不应大于3m。
▼ 展开条文说明
C.0.4 在架空层中每个排氡分区中央位置应设置氡集气坑,尺寸应为1200mm×1200mm×200mm;氡气排放管应沿底板下面铺设,水平进入集气坑。
▼ 展开条文说明
C.0.5 氡气排放管的规格及安装和排氡系统的警示标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新建民用建筑氡气排放管直径宜为100mm~150mm的PVC管或其他材质符合环保要求的管道。管道的尺寸应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选用。当氡防治方案中没有密封各种裂缝,垂直管道直径不应小于150mm。
2 从楼板开始,应使用粘密封剂密封管道和楼板间的空隙,以及所有管路接头;所有水平管道保证不小于1%的找坡。
3 在排氡管道上应至少每10m设置一个标识,标识上应清楚的标识整个排氡系统的所有组成。在屋顶的出口以及排气管上应附上永久的警示标签。排氡口与窗户之间的最小距离应该按当地的具体气候条件及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736来确定。
▼ 展开条文说明
C.0.6 排风机的安装、选型及排气口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根据建筑场地土壤氡浓度的不同情况,排风机的安装时间可以不同。当建筑场地为四类土壤,在施工时应直接安装好排风机;当建筑场地为四类以下的土壤氡可在施工时预留电源及其他管线。
2 在氡控制系统中,应选用专门为户外使用制造的风机。风机与管道连接应采用密封性好、运行噪声低、易于更换的系统。防水电器开关应放在风机附近。
3 排气管末端应距离最近的进气口或窗口7.5m以上。
▼ 展开条文说明
C.0.7 主动土壤减压系统设计应包括空气压力报警系统。
▼ 展开条文说明
C.0.8 应封堵底板与负压区之间的孔洞、裂缝、不同材料连接处、管井或管道周边空隙,防止室内的空气渗入架空层中的低压区域。
▼ 展开条文说明
附录D 排氡换气次数简表
D.0.1 限量氡浓度值为100Bq/m3时,排氡换气次数可按表D.0.1的规定取值。
表D.0.1 排氡换气次数简表(限量氡浓度值为100Bq/m3)
注:1 表中的C为实测氡浓度,是指按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 50325的规定,关闭门窗24h后测得的室内氡浓度。
2 表中η为换气次数,是指单位时间内建筑物室内的新风换气次数。如室内新风换气量为5m3/h,室内容积为10m3,则换气次数为0.5次/h。
3 表中t为通风时间,是指换气次数η使室内氡浓度从实测值C下降到限量氡浓度值以下所需要的时间。
4 编制本简表时取新风中氡浓度为10Bq/m3,新风中氡浓度较高时,应适当修正换气次数。
D.0.2 限量氡浓度值为200Bq/m3时,排氡换气次数可按表D.0.2的规定取值。
表D.0.2 排氡换气次数简表(限量氡浓度值为200Bq/m3)
注:1 表中的C为实测氡浓度,是指按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 50325的规定,关闭门窗24h后测得的室内氡浓度。
2 表中η为换气次数,是指单位时间内建筑物室内的新风换气次数。如室内新风换气量为5m3/h,室内容积为10m3,则换气次数为0.5次/h。
3 表中t为通风时间,是指换气次数η使室内氡浓度从实测值C下降到限量氡浓度值以下所需要的时间。
4 编制本简表时取新风中氡浓度为10Bq/m3,新风中氡浓度较高时,应适当修正换气次数。
▼ 展开条文说明
D.0.3 限量氡浓度值为400Bq/m3时,排氡换气次数可按表D.0.3的规定取值。
表D.0.3 排氡换气次数简表(限量氡浓度值为400Bq/m3)
注:1 表中的C为实测氡浓度,是指按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 50325的规定,关闭门窗24h后测得的室内氡浓度。
2 表中η为换气次数,是指单位时间内建筑物室内的新风换气次数。如室内新风换气量为5m3/h,室内容积为10m3,则换气次数为0.5次/h。
3 表中t为通风时间,是指换气次数η使室内氡浓度从实测值C下降到限量氡浓度值以下所需要的时间。
4 编制本简表时取新风中氡浓度为10Bq/m3,新风中氡浓度较高时,应适当修正换气次数。
本规程用词说明
1 为便于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用词,采用“可”。
2 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引用标准名录
1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
2 《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 50119
3 《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 50325
4 《住宅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规范》GB 50327
5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736
6 《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GB 11968
7 《建筑外墙用腻子》JG/T 157
8 《弹性建筑涂料》JG/T 172
9 《建筑室内用腻子》JG/T 298
标签:
本文链接:/guifan/2810.html
版权声明:站内所有文章皆来自网络转载,只供模板演示使用,并无任何其它意义!